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7 07:01

  本文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以及其发展趋势是否趋于收敛,是当今经济地理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区域经济水平差异的扩大意味着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这不仅阻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探索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影响其收敛的因素,是进行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必要前提。长三角拥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优秀的人力资本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率先、迅速地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区之一。作为“十三五”规划中优先建设和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不但要实现区域率先发展,还要实现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然而在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城市间明显存在的经济集聚现象,导致集聚内部各城市间差距缩小,各集聚体城市间经济增长的差距扩大。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存在的背景下,研究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收敛过程和相关的驱动因素,对该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本文不仅采用集合时间维度和空间截面特性的面板数据,而且考虑经济活动的空间效应和影响经济活动的外生因素,从空间经济计量的角度出发,研究长三角的区域经济收敛情况。首先,通过经典统计分析对不同行政区域尺度下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差异现状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手段对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过程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经济增长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探讨其空间依赖性是否存在;最后基于收敛理论和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盯收敛、绝对卢收敛和条件卢收敛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差异在不同行政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江、浙、沪两省一市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扩大。在长三角25个地级市之间,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绝对差距在逐渐增大,而相对差距却在逐渐缩小,说明长三角地级市间存在区域经济收敛的趋势。(2)长三角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主要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次中心的“中心-外围”模式发展,同时从2000年到2014年经济重心开始向北偏移。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受距离经济中心远近影响,比如受上海经济辐射效应强的苏州、无锡,以南京为中心的常州、扬州,以及以杭州为中心的宁波、绍兴等城市的经济发展快,而且在地理空间上聚集;相比之下,淮安、宿迁、连云港和丽水、衢州等城市由于距离经济中心较远,发展相对较慢。此外,徐州、温州等城市的发展与经济距离的关系小,主要依靠在自身的经济基础之上,发展优势产业,因此经济水平也相对较高。综上,长三角区域经济在空间上同时存在着依赖性和异质性。(3)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全局Moran's I在2000年到2014年均显著为正,在2008年前逐渐增大,在2008年后缓慢的减小,说明长三角区域经济在整个区域内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且在2008年前呈现加强的趋势,随后又减弱。局部Moran's I检验结果表明具有相似经济条件的区域在空间上集聚的数量增多。(4)长三角存在显著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尽管长三角区域经济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不同区域单元间误差项的空间效应都显著存在,但是考虑邻近地区经济活动和解释变量空间交互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更适合于解释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β收敛。周围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初始经济条件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资本、劳动力、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化进程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济发展差异 经济增长收敛 面板数据模型 空间经济计量 长三角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2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12-15
  • 1.3 创新点15-16
  • 第二章 经济收敛理论及其研究进展16-21
  • 2.1 经济收敛理论16-18
  • 2.2 经济收敛研究进展18-21
  • 第三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分析21-27
  • 3.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21-22
  • 3.2 绝对差异22
  • 3.3 相对差异22-23
  • 3.4 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23-26
  • 3.5 本章小结26-27
  • 第四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空间格局分析27-38
  • 4.1 长三角各地级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布格局27-31
  • 4.2 长三角地级市区域经济空间依赖性检验31-36
  • 4.3 本章小结36-38
  • 第五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研究38-55
  • 5.1 长三角地级市区域经济增长的σ收敛38-40
  • 5.2 长三角地级市区域经济增长的β收敛40-53
  • 5.3 本章小结53-5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5-58
  • 6.1 结论55-56
  • 6.2 后续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井文;网络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J];南方经济;2000年02期

2 ;区域经济发展要以“民富当先”[J];内蒙古宣传;2000年03期

3 唐松成;以特种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J];学习导报;2000年07期

4 章安友;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若干思考[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5 阳国亮,唐志良;试论小城镇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意义[J];改革与战略;2001年02期

6 吴向鹏;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必由之路[J];福州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7 严安;将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核心[J];延边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8 ;狠抓科教兴区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甘肃科技;2002年12期

9 齐建中;开拓创新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J];理论前沿;2002年17期

10 唐定;努力构筑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J];学习导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碚;;关于中国区域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区域经济合作——探索与发展——“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区域经济学会专场综述[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3 王铮;李宪振;;2007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及调控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丁谦;曾庆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本形势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世红;王跃德;;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淑芳;林宝志;;论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施均显;;广西地方志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8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10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纺织商会会长、中国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经纬;民营企业应积极投身区域经济合作[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记者 刘国华 狄文君;区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大连开讲[N];辽宁日报;2009年

3 龙超领;区域经济发展之影响因素论析[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广西检验检疫局 黄涛;发挥质检职能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5 记者 薛志伟;2011年 西部百县镇领跑区域经济发展[N];经济日报;2012年

6 ;区域经济强县的新跨越[N];日喀则报(汉);2012年

7 本报区县部记者 编辑整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发展[N];太原日报;2012年

8 记者 武永召;邯郸市政协强力助推区域经济提升[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唐元贵;厚街 两调整两提升 培育创新型区域经济[N];东莞日报;2012年

10 记者 任红芳;找准突破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阿克苏日报(汉);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何频;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坤;发展中国家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2 尤丽亚;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燕竹;基于GIS的我国区域经济板块差异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汤e

本文编号:289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89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c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