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在职消费的计量及其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08:12

  本文关键词:在职消费的计量及其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石化天价酒事件、格力红酒事件等在职消费丑闻的曝光,在职消费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政府也多次发文规范企业高管,尤其是央企高管的在职消费行为。具体来说,财政部等部委不仅于2012年密集出台并实施了《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而且于2013年11月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取消一般公务用车。2014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审批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坚决制止与企业经营无关的各种消费。这些法令、条例的陆续颁布与实施表明,严控在职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正如万华林(2007)所指出的,作为管理层控制权收益的隐性激励,在职消费具有双重理论属性。在职消费可以增强员工对公司的依赖感和忠诚度,提高组织效率,也可能减少公司价值,对公司绩效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在职消费的双重属性存在于不同企业,而且在同一企业的在职消费中同样存在,即在职消费总额中应包含两部分内容,合理成分与过度部分。在职消费中的合理成分,即积极、正面的在职消费,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与企业绩效,在职消费中的不合理内容,即消极、负面的在职消费,则会阻碍企业发展。社会公众、政府部门等需要监督与治理的在职消费是后者,即在职消费总额中超过合理成份的那部分。而如何反映和计量在职消费的过度水平是有效规范在职消费行为的关键,也是本文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 首先,本文对于在职消费进行了重新定义,在职消费是指超出企业正常经营范围内的管理层的过度消耗。然后回顾和总结了已有在职消费计量的研究成果,进而依据在职消费的经济性质与内在需求动因,构建了一个在职消费的经验估计模型,并对模型的适用性与解释力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借助此模型,对沪深A股上市公司在职消费的相对水平进行了估算,对我国上市公司在职消费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年度分行业检验。最后,对过度在职消费(残差为正的样本)对企业当前和未来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并通过分组,对其在国企和非国企中的影响进行了检验与分析。 围绕研究主题,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意义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对在职消费的计量,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阐述,试图从前人的基础上找到在职消费合理计量的方法;第三部分对在职消费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提出了对其进行合理计量的模型以及理论分析,并对方程回归得到的在职消费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组阐述,使人们充分认识当前社会企业在职消费的状况;第四部分在对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之下,提出了假设,并对变量选定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为实证检验和分析,这一部分包括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和对假设的检验,同时也包括了利用重新定义的在职消费对影响在职消费因素的检验,得出了本文的结论;第六部分是针对本文的发现的规律及思想提出的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本文通过研究设计,得到了在职消费的规模,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统计。通过方程得到的正向残差即过度在职消费验证了其对于公司当前及下1-2年公司绩效的影响,负面效应非常显著。同时,分组检验在职消费在国企和非国企中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得出结论在国企和非国企中这种负面效应同样非常显著。这种负面的显著性提醒过度在职消费确实属于代理成本的一部分,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侵蚀,对公司绩效造成了当前乃至长久的负面效应,治理过度在职消费迫在眉睫,要采取内外部同时治理的方法对在职消费进行抑制。
【关键词】:在职消费计量 公司治理 代理成本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76.1;F272.91;F272.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目录7-9
  • 1 绪论9-13
  • 1.1 选题意义与研究背景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1-12
  • 1.3 创新点12-13
  • 2 国内外文献回顾13-22
  • 2.1 在职消费计量的研究13-17
  • 2.1.1 国外在职消费计量的研究综述13-15
  • 2.1.2 国内在职消费计量的研究综述15-16
  • 2.1.3 文献评论16-17
  • 2.2 在职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17-19
  • 2.2.1 在职消费的成因17-18
  • 2.2.2 在职消费的制约因素18-19
  • 2.3 在职消费有关的经济后果的研究19-22
  • 3 在职消费的计量22-33
  • 3.1 在职消费计量的研究设计22-26
  • 3.1.1 在职消费计量的理论和方法22-23
  • 3.1.2 在职消费计量的研究设计23-26
  • 3.2 在职消费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26-32
  • 3.2.1 数据来源26
  • 3.2.2 相关性分析26
  • 3.2.3 回归分析结果26-27
  • 3.2.4 对异常在职消费(残差)的描述性统计27-32
  • 3.3 稳健性检验32-33
  • 4 在职消费对绩效影响的研究33-38
  • 4.1 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33-34
  • 4.1.1 委托-代理理论与在职消费33-34
  • 4.1.2 产权效率与在职消费34
  • 4.2 研究设计34-38
  • 4.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34-35
  • 4.2.2 变量界定35-36
  • 4.2.3 模型设计36-38
  • 5 在职消费影响公司绩效的实证检验38-43
  • 5.1 描述性统计38
  • 5.2 多元回归分析38-41
  • 5.2.1 相关性分析38-39
  • 5.2.2 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分析39-40
  • 5.2.3 分组分析在职消费对绩效影响40-41
  • 5.3 稳健性检验41-43
  • 6 实证结论分析与建议43-47
  • 6.1 实证结论分析43
  • 6.2 建议43-46
  • 6.2.1 完善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44-45
  • 6.2.2 强化媒体监督45
  • 6.2.3 寻找最佳公司治理模式45-46
  • 6.3 贡献与局限46-47
  • 6.3.1 本文的贡献46
  • 6.3.2 本文的局限及研究展望46-47
  • 附注47-48
  • 参考文献48-51
  • 后记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丽;孙剑非;伊志宏;;公司异质性、在职消费与机构投资者治理[J];财经研究;2012年06期

2 谢获宝;尹欣;李艳华;;公司高管在职消费研究述评和展望[J];财政监督;2012年02期

3 杨蓉;;垄断行业企业高管薪酬问题研究:基于在职消费的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冯根福;赵珏航;;管理者薪酬、在职消费与公司绩效——基于合作博弈的分析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6期

5 刘凤委;孙铮;李增泉;;政府干预、行业竞争与薪酬契约——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年09期

6 罗宏;黄文华;;国企分红、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8年09期

7 陈信元;陈冬华;万华林;梁上坤;;地区差异、薪酬管制与高管腐败[J];管理世界;2009年11期

8 刘银国;张劲松;朱龙;;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制有效性研究[J];经济管理;2009年10期

9 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10 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在职消费的计量及其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6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96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7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