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7 07:21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章构建了双对数基础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及空间误差模型来分析我国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并采用省际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规模以上企业数、申请专利数、人力资本及交通基础指数等变量确实影响我国省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强度的大小,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力资本和交通基础指数。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区位选择因子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基于实证结果分析,文章从人才政策、创新体系及官产学研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区位选择 影响因素 空间计量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产业经济分析”(项目号:10FJL008)
【分类号】:F224;F276.44
【正文快照】: 一、引言本文将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因子分析理论之上,使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进行实证分析,解释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布局的因素。二、计量模型1.模型设定。在现有的研究中,通常使用产业聚集度来说明一个区位对某个产业的吸引程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友金,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2 刘树林;吴赐联;;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区位因素[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伟,黄鲁成;我国高新区现状及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3年12期

2 刘友金;互联网与集群式创新[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卞彬;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路径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4 杨玉秀;;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创新优势分析——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5 卞彬;倪春华;;论产业集群的培育与政府作用[J];重庆行政;2006年04期

6 刘嵩,黄明山;产业群集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J];当代财经;2002年08期

7 丁荣余,钱志新;江苏产业集群的演进与发展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刘友金,王记志;创新资源配置集聚效应及其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9 朱祖平;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因果解释及其政策意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李红升;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经济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涛;;1996-2000年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分析[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2 田端和彦;张季风;;IT化、全球化时代的产业集中与产业群集——日本的经验和中国的挑战[A];日本与东亚经济合作——第三届日本研究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陈柳钦;;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雁云;朱丽萌;;论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2 周衍平;农业技术产权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3 陈剑锋;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蒋瑛;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孙伟;基于产业群的技术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6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志洪;九十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林强;基于新创企业绩效决定要素的高科技企业孵化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9 陈黎琴;企业联盟的实现方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唐中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成果;项目社会经济效益与影响后评价[D];湖南大学;2001年

2 张莹;高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3 黄月玲;产业群的区域经济效应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忠诚;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陈晓东;产业集群: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春花;高技术产业聚群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7 罗勇;企业集群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互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胡永亮;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胡昔山;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杨观聪;传统产业区与高技术产业区创新网络的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尹希果;陈刚;潘杨;;中国省际国有与非国有工业集聚比较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年11期

2 王铮,毛可晶,刘筱,赵晶媛,谢书玲;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区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3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0期

4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5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6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7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斌;高铁梅;杨彬;;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与内资企业间双向动态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07期

2 ;城市中心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J];中国经济快讯;2001年20期

3 邵晖;;从分工视角解读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机理[J];城市问题;2011年08期

4 吴寿平;;市场制度、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工业结构的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广西实证检验[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王君;颜谢霞;;杭州市产业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互动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0期

6 王晓燕;侯子雯;;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18期

7 曾倩;王娟娟;刘晓萍;;投资环境评价国内外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11年23期

8 陈恩;白军强;;台湾高科技产业大陆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1年04期

9 曹春霞;;科技创新促进矿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对策研究——以济宁市为研究对象[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10 赵丽娜;;试论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实现就业增长的对策选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杜万坤;;西部高新区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潜力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段瑞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唐礼智;狄e

本文编号:312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12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3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