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2 12:41
当代科技的发展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并有着交叉综合性课题领先并带动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也是推动高等学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交叉学科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之一。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交叉学科是取得创新成果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而建立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是适应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教学科学化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在整体优化、目标协同、集成创新、反馈互动原理的基础上,试图揭示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机理,探讨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体系运行机理等问题,并结合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实践,对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内涵、要素、特征及建立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原则和意义。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是指以交叉学科为基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研体系、校园环境等进行优化匹配,所形成的师资队伍复合、课程综合、...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图文】:
匡三〕二级指标输入图
指标名称:指标权皿:图7一4城2!〔画口〔亘巫}匡三〕二级指标输入图同理,将其所属三级指标及权重数据输入,再将专家打分结果输入:谊抽入三级指标的打分结果该先选择其所尼二侧.标的名称,再选择对应的三恻甘标,二级;毖标三级指标名称压亚三丁二二二下下}碗..........}!l}{1l打分结果}杨认,’{3}解认,:匕_____._j中够认,:}}差认,:「-一一{(饭J、一图7一5三级指标输入图最后得到“社会声誉”这一指标的隶属向量: 0.525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与教学适应机制研究[J]. 徐秀英,韩美贵,李中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02)
[2]大学高职院三维教学体系论析[J]. 陈泽龙.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3]现代交叉科学的发展趋势[J]. 解恩泽. 创新科技. 2006(11)
[4]美国高校交叉学科教育历史发展与理论探索[J]. 王冬梅. 现代大学教育. 2006(04)
[5]教学理念辨析[J]. 孙亚玲,傅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6]论“人本化”的教学理念[J]. 张建平.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7]交叉学科与文科的发展[J]. 李学勤. 科学中国人. 2003(11)
[8]企业集成创新:概念、方法与流程[J]. 西宝,杨廷双. 中国软科学. 2003(06)
[9]Multi-Agent技术及应用[J]. 王俊松,崔世钢.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18)
[10]集成创新与技术跨越式发展[J]. 金军,邹锐. 中国软科学. 2002(12)
本文编号:3379029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图文】:
匡三〕二级指标输入图
指标名称:指标权皿:图7一4城2!〔画口〔亘巫}匡三〕二级指标输入图同理,将其所属三级指标及权重数据输入,再将专家打分结果输入:谊抽入三级指标的打分结果该先选择其所尼二侧.标的名称,再选择对应的三恻甘标,二级;毖标三级指标名称压亚三丁二二二下下}碗..........}!l}{1l打分结果}杨认,’{3}解认,:匕_____._j中够认,:}}差认,:「-一一{(饭J、一图7一5三级指标输入图最后得到“社会声誉”这一指标的隶属向量: 0.525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与教学适应机制研究[J]. 徐秀英,韩美贵,李中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02)
[2]大学高职院三维教学体系论析[J]. 陈泽龙.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3]现代交叉科学的发展趋势[J]. 解恩泽. 创新科技. 2006(11)
[4]美国高校交叉学科教育历史发展与理论探索[J]. 王冬梅. 现代大学教育. 2006(04)
[5]教学理念辨析[J]. 孙亚玲,傅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6]论“人本化”的教学理念[J]. 张建平.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7]交叉学科与文科的发展[J]. 李学勤. 科学中国人. 2003(11)
[8]企业集成创新:概念、方法与流程[J]. 西宝,杨廷双. 中国软科学. 2003(06)
[9]Multi-Agent技术及应用[J]. 王俊松,崔世钢.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18)
[10]集成创新与技术跨越式发展[J]. 金军,邹锐. 中国软科学. 2002(12)
本文编号:3379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379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