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18 14:24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已有四十年的历史。而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则是在80年代以后,才迅速推广开来。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是指应用混凝土强度在C40级以上,钢材强度在1470Mpa以上高强度钢丝和钢绞线,以及相应的张拉、锚固体系和技术的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相继完成了几十个预应力工程,全部采用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有大跨度、大开间多层多跨广房、停车场;有超高层无梁楼盖工程;有市政立交桥;有跨度60米的屋架,有储煤达万吨级的煤仓。这些工程中大量使用强度达1860Mpa的低松弛钢绞线,在工艺上有无粘结和有粘结两种工艺。 在这些工程中,既节约了大量钢材和混凝土,又满足现代工程所需的大跨度、大开间的使用功能要求,还能有效减轻结构自重,进一步降低造价。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文通过若干工程实例进行比较,论证了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比普通混凝土结构不仅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在经济上更合理。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说明了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推广运用能极大的降低能源耗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
1.1.2 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1.1.3 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1.2 国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史
1.3 国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史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技术分析
2.1 引言
2.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
2.2.1 多层建筑中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2.2.2 多层建筑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实例
2.2.3 高层建筑中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2.2.4 高层建筑中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实例
2.3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设计方法
2.3.1 设计原则
2.3.2 设计步骤
2.3.3 预应力筋估算
2.3.4 预应力筋的配置形式
2.3.5 预应力损失计算
2.3.6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准则
3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经济性分析
3.1 分析模型的建立
3.1.1 模型的特征分析
3.1.2 基本模型
3.1.3 模型分析
3.2 模型在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3.2.1 8米跨标准厂房预应力砼与普通钢筋砼比较
3.2.2 标准15m×15m柱网框架技术经济比较
3.2.3 多层建筑中实际工程应用
3.3 模型在高层建筑楼盖体系中的应用
3.3.1 9m×9m柱网楼盖方案经济性分析
3.3.2 高层建筑中实际工程应用
4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综合分析
4.1 环保降耗
4.2 提高结构耐性
4.3 节约工期
4.4 延长伸缩缝
4.5 增加使用面积
5 结论与展望
5.1 在大跨度多层房屋结构中推广高效预应力技术
5.2 在高层建筑结构楼盖中推广高效预应力技术
5.3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越性
5.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45136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
1.1.2 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1.1.3 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1.2 国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史
1.3 国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史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技术分析
2.1 引言
2.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
2.2.1 多层建筑中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2.2.2 多层建筑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实例
2.2.3 高层建筑中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2.2.4 高层建筑中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实例
2.3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设计方法
2.3.1 设计原则
2.3.2 设计步骤
2.3.3 预应力筋估算
2.3.4 预应力筋的配置形式
2.3.5 预应力损失计算
2.3.6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准则
3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经济性分析
3.1 分析模型的建立
3.1.1 模型的特征分析
3.1.2 基本模型
3.1.3 模型分析
3.2 模型在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3.2.1 8米跨标准厂房预应力砼与普通钢筋砼比较
3.2.2 标准15m×15m柱网框架技术经济比较
3.2.3 多层建筑中实际工程应用
3.3 模型在高层建筑楼盖体系中的应用
3.3.1 9m×9m柱网楼盖方案经济性分析
3.3.2 高层建筑中实际工程应用
4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综合分析
4.1 环保降耗
4.2 提高结构耐性
4.3 节约工期
4.4 延长伸缩缝
4.5 增加使用面积
5 结论与展望
5.1 在大跨度多层房屋结构中推广高效预应力技术
5.2 在高层建筑结构楼盖中推广高效预应力技术
5.3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越性
5.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45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74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