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雨养农区不同时间尺度苜蓿草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黄土高原雨养农区不同时间尺度苜蓿草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植物体内多种元素在同一时间内协同变化的科学,能解释植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与响应。深入研究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调控机制对阐明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机制意义重大。前人的研究指出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会受到植物类型、生长环境、人为干扰等的影响,但其是否随植物的生长而产生时间变异性尚不得而知。从不同时间尺度(生育时期、茬次、年龄、建植年龄)对紫花苜蓿草地C、N和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开展研究,并分析了苜蓿C、N、P含量及计量比与土壤C、N、P含量及计量比间的偶联关系,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不同生育时期苜蓿呈现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和生理生态特征。苜蓿生长初期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蔗糖含量;随生育时期变化,苜蓿有机C含量和生物量呈增加的趋势,而全N和全P含量呈降低的趋势。由于有机C、全N和全P含量决定了其计量比,故苜蓿C:N、C:P呈增加的趋势,但得到N:P的变化趋势不一致。根据N:P阈值判断植物生长受N或P限制的原理,判断不同生育时期田间苜蓿受N或P的限制,而温室中苜蓿主要受N的限制。在不同生育时期,土壤N、P含量及N:P会影响苜蓿体内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变化。2)茬次对苜蓿C、N、P含量及计量比呈现显著影响。随茬次的增加,根有机C含量增加,茎和叶有机C含量无显著变化;苜蓿全N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全P无显著变化。苜蓿C:N在年内呈降低趋势,且年内连续刈割超过4次后,苜蓿C:N无显著变化;田间苜蓿C:P在年内三茬间无显著变化,而温室中C:P呈显著降低的趋势;田间苜蓿N:P整体上先无显著变化而后增加,而温室中苜蓿根和叶N:P基本无变化,茎N:P先增加后降低。根据N:P阈值原理,判断田间苜蓿在2012年和2013年受N限制,而2014年受P限制,而温室中苜蓿主要受N的限制。在不同茬次时,苜蓿C、N、P含量及计量比会随土壤C、N、P含量及计量比而显著改变。3)苜蓿C、N和P含量及计量比随年龄而变化。随年龄的增加,茎和叶有机C含量、全N含量基本无显著变化,而全P含量降低。叶C:N无显著变化,而茎C:N在苜蓿5龄下最大;茎和叶C:P呈增加的趋势;苜蓿6龄时茎和叶N:P明显高于4、5龄。判断苜蓿在4、5龄时为N限制,而6龄时为P限制。在不同年龄时,苜蓿草地土壤C、N、P含量及计量比对苜蓿C、N、P含量及计量比有显著影响,但在茎和叶中表现不一致。4)建植年龄对苜蓿C、N、P含量及计量比有显著的影响。全N和全P含量一般低龄(4或5龄)苜蓿高于高龄(8或11龄)苜蓿,而C:N、C:P和N:P高龄苜蓿高于低龄苜蓿。土壤全P含量增加可提高根和茎全N、全P含量,降低根和茎C:N、C:P、N:P;除叶C:N与土壤C:N、C: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在苜蓿C:N、C:P、N:P受土壤C:N、C:P、N:P显著影响的前提下,都为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陇东苜蓿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因苜蓿生育时期、茬次、年龄和建植年龄的差异而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异性。这也可能是苜蓿适应黄土高原雨养农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重要机制之一。此外,研究也表明苜蓿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C、N、P含量和计量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苜蓿 生态化学计量学 时间变异性 植物部位 土壤 黄土高原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41.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前言10-13
- 1 研究背景10-11
- 2 研究意义11-13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13-27
- 1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史13-14
- 2 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与假说14-15
- 3 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主要非生物因素变化的响应15-19
- 3.1 土壤营养供应对植物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15-16
- 3.2 水分供应对植物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16-17
- 3.3 大气CO2浓度变化对植物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17
- 3.4 温度变化对植物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17-18
- 3.5 光照变化对植物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18
- 3.6 其它非生物因素对植物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18-19
- 4 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生物因素变化的响应19-21
- 4.1 植物-植物种间关系对植物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19
- 4.2 动物-植物种间关系对植物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19-20
- 4.3 微生物-植物种间关系对植物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20-21
- 5 人类活动对牧草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21-22
- 6 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性22-23
- 7 苜蓿的适应性及其机制研究23-24
- 8 科学问题的提出24-25
- 9 研究内容25
- 10 研究技术路线25-27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27-31
- 1 试验材料27
- 2 试验地概况27
- 3 试验设计27-29
- 3.1 茬内不同生育时期苜蓿草地设计及取样27-28
- 3.2 不同茬次苜蓿草地设计及取样28-29
- 3.3 不同年龄苜蓿草地设计及取样29
- 3.4 不同建植年龄苜蓿草地设计及取样29
- 4 植物与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29-30
- 5 主要指标测定方法30
- 6 数据计算与分析30-31
- 第四章 不同生育时期苜蓿草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31-64
- 1 田间茬内不同生育时期苜蓿草地C、N、P含量及计量比变化31-50
- 1.1 苜蓿茎和叶C、N、P含量及其计量比31-33
- 1.2 草地土壤C、N、P含量及其计量比33-39
- 1.3 茬内不同生育时期苜蓿与土壤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偶联关系39-50
- 1.3.1 土壤C、N、P含量对苜蓿C、N、P含量的影响39-40
- 1.3.2 土壤C、N、P含量对苜蓿C:N、C:P、N:P的影响40
- 1.3.3 土壤C:N、C:P、N:P对苜蓿C、N、P含量的影响40-45
- 1.3.4 土壤C:N、C:P、N:P对苜蓿C:N、C:P、N:P的影响45-50
- 2 温室中不同生育时期苜蓿C、N、P计量特征及其生理生态特性的连续变化50-60
- 2.1 苜蓿根、茎和叶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连续变化50-55
- 2.2 苜蓿根、茎和叶生理生态特性的连续变化55-60
- 3 讨论60-62
- 4 小结62-64
- 第五章 不同茬次苜蓿草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64-88
- 1 田间不同茬次苜蓿草地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变化64-83
- 1.1 田间苜蓿茎和叶C、N、P含量及计量比64-66
- 1.2 草地土壤C、N、P含量及计量比66-72
- 1.3 不同茬次苜蓿与土壤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偶联关系72-83
- 1.3.1 土壤C、N、P含量对苜蓿C、N、P含量的影响72
- 1.3.2 土壤C、N、P含量对苜蓿C:N、C:P、N:P的影响72-78
- 1.3.3 土壤C:N、C:P、N:P对苜蓿C、N、P含量的影响78
- 1.3.4 土壤C:N、C:P、N:P对苜蓿C:N、C:P、N:P的影响78-83
- 2 温室中连续多茬时苜蓿C、N、P含量及计量特征83-85
- 2.1 苜蓿根、茎和叶C、N、P含量83-84
- 2.2 苜蓿根、茎和叶C:N、C:P、N:P84-85
- 3 讨论85-87
- 4 小结87-88
- 第六章 不同年龄苜蓿草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88-105
- 1 不同年龄苜蓿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变化88-90
- 1.1 苜蓿茎和叶C、N、P含量88-89
- 1.2 苜蓿茎和叶C:N、C:P、N:P89-90
- 2 不同年龄苜蓿地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90-92
- 2.1 草地土壤C、N、P含量90-91
- 2.2 草地土壤C:N、C:P、N:P91-92
- 3 不同年龄苜蓿与土壤C、N、P含量及计量比间的偶联关系92-103
- 3.1 土壤C、N、P含量对苜蓿茎和叶C、N、P含量的影响92
- 3.2 土壤C、N、P含量对苜蓿茎和叶C:N、C:P、N:P的影响92-98
- 3.3 土壤C:N、C:P、N:P对苜蓿茎和叶C、N、P含量的影响98
- 3.4 土壤C:N、C:P、N:P对苜蓿茎和叶C:N、C:P、N:P的影响98-103
- 4 讨论103-104
- 5 小结104-105
- 第七章 不同建植年龄苜蓿草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105-122
- 1 不同建植年龄苜蓿C、N、P含量及计量比105-109
- 1.1 苜蓿茎和叶C、N、P含量105
- 1.2 苜蓿茎和叶C:N、C:P、N:P105-109
- 2 不同建植年龄草地土壤C、N、P含量及计量比109-113
- 2.1 草地土壤C、N、P含量109
- 2.2 草地土壤C:N、C:P、N:P109-113
- 3 不同建植年龄苜蓿与土壤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相关性113-120
- 3.1 土壤C、N、P含量对苜蓿C、N、P含量的影响113
- 3.2 土壤C:N、C:P、N:P对苜蓿C、N、P含量的影响113-119
- 3.3 土壤C、N、P含量对苜蓿C:N、C:P、N:P的影响119
- 3.4 土壤C:N、C:P、N:P对苜蓿C:N、C:P、N:P的影响119-120
- 4 讨论120-121
- 5 小结121-122
-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122-125
- 1 主要结论122-123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123
- 3 展望123-125
- 参考文献125-13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获奖情况133-135
- 项目资助135-136
- 致谢136-1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宝忠;畜禽饲用苜蓿的方法[J];饲料博览;2000年04期
2 王峰;养蜂注意防治苜蓿草象鼻虫[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3年02期
3 梁巍;;苜蓿的加工二法[J];农村百事通;2007年01期
4 孙彦彬;;苜蓿的合理利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年06期
5 李庆庆;;中国将制定苜蓿草进口标准[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年23期
6 范延臣;朱宏斌;;苜蓿引种及其在我国的功能性开发[J];家畜生态学报;2013年04期
7 ;巧灌苜蓿草 产量大提高[J];中国畜牧兽医;1960年07期
8 杨德方;三十团农场栽培苜蓿的经验[J];新疆农业科学;1961年03期
9 ;怎样利用苜蓿草喂猪[J];新农业;1972年16期
10 何俊雄,李明玉,张公书;菟丝子对苜蓿的危害及其防除[J];新疆农垦科技;198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仁杰;毕云霞;;苜蓿高产栽培管理与加工调制[A];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卢英林;;快速干燥—苜蓿草增值的重要措施[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2003年
3 原崇德;王树兵;王进平;周永香;;苜蓿草种植利用的体会与建议[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2003年
4 高振生;马其东;洪绂曾;王培;;苜蓿草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探讨[A];中国草地科学进展:第四届第二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C];1996年
5 邓先德;温希斌;李树本;阎文斌;马海军;魏刚;;苜蓿草块不同添加量对奶牛产奶性能影响研究[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S03苜蓿栽培、加工与利用[C];2003年
6 邓先德;郭庆河;马海军;;饲喂苜蓿草块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S03苜蓿栽培、加工与利用[C];2003年
7 侯敏;于林清;;影响苜蓿草产量和品质的诸因素研究进展[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贺春贵;曹致中;吴劲锋;王森山;;中国苜蓿害虫研究的历史、成就及展望[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S02苜蓿基础研究[C];2003年
9 卢欣石;王铁梅;;中国苜蓿92个地方品种资源秋眠性评定[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S02苜蓿基础研究[C];2003年
10 卢英林;;快速干燥-苜蓿草增值的重要措施[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S03苜蓿栽培、加工与利用[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苜蓿草业迎来发展机遇[N];山西科技报;2001年
2 记者 王朝霞;我省高产优质苜蓿建设项目进展良好[N];甘肃日报;2013年
3 记者 李震宇 田鹏程 梁粝元;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在阿旗召开[N];赤峰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张力澎;离不开的苜蓿[N];新农村商报;2014年
5 中国农业大学 刘少伯 石有龙 葛翔 刘诺;世界粮食与中国饲料业[N];中国畜牧报;2005年
6 江忠;苜蓿草产品价格上扬[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7 吕羡林邋吴天奎;八十七团苜蓿草产销两旺[N];中国特产报;2008年
8 连小芳;苜蓿病虫害影响宁夏草产业健康发展 建立草产业全面支撑体系势在必行[N];中国畜牧报;2004年
9 美国辛普劳草业公司中国代表处技术总监 李保军博士;苜蓿给美国种植业带来高产值[N];中国畜牧报;2004年
10 晓江;苜蓿草产品价格上扬已成定局[N];中国畜牧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南;黄土高原雨养农区不同时间尺度苜蓿草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钱珊珠;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苜蓿固定深层太阳能干燥过程仿真[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3 武自念;多叶苜蓿种质特性及其花药培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4 李伟民;淮阴苜蓿耐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5 刘玉良;抗蓟马苜蓿新品系抗性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6 王庆锁;中国苜蓿产业化发展战略和主要栽培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1999年
7 朝鲁孟其其格;混合草颗粒制粒技术及饲用价值评价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桂国;苜蓿玉米间作系统饲料生产潜力及其机理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张涵;苜蓿茎秆剪切特性及切割参数的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10 魏臻武;苜蓿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及其种质资源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冰如;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草地产量及土壤质量对氮磷肥施加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5年
2 高文娟;苜蓿草地还田后土壤水肥及生物产量的动态特征[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杜芹;河北康保县苜蓿害虫及其天敌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洪建;陕西省苜蓿茎点霉叶斑病和黑斑病病原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景媛媛;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天祝高寒区土壤水热、杂草和甘农1号杂花苜蓿生长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6 翟晓朦;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生理生化影响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7 刘莎莎;植物根际促生菌互作提高苜蓿抗盐碱能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8 赵靖静;黄土高原西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苜蓿种植年限和轮作模式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9 蔡鹏元;不同除草剂对苜蓿田杂草的防效及苜蓿苗期安全性和生理指标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10 魏双霞;3个抗寒苜蓿新品系在甘南高寒地区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黄土高原雨养农区不同时间尺度苜蓿草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3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93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