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标准 指标体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特征以及评价标准,并从系统自组织健康程度、系统环境健康程度、系统管理服务健康程度三个维度构建了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对评价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标准 指标体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渝鄂湘黔跨省交界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与升级研究”(项目编号:12CMZ048)
【分类号】:F062.9
【正文快照】: 一、引言1996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弗·穆尔首次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企业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1]。自此以后,一些学者开始将生态学的思想应用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中,将产业集群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系统称之为产业集群生态系统[2]。目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恒江,陈继祥;西方国家产业集群统计的起源、发展与应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12期
2 安俐;产业集群:扎好你的堆[J];中国质量与品牌;2004年10期
3 刘善庆,陈文华,叶小兰;产业集群分类综述[J];企业经济;2005年05期
4 王雅君;对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年08期
5 张炜;廖婴露;;论产业集群内的中介组织[J];求索;2005年11期
6 单骥;;多元视角对产业集群的解读和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期
7 梁志勇 ,刘勃言 ,郑国宏;产业集群"热"现象的"冷"思考[J];北方经济;2005年02期
8 熊爱华;汪波;;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陈礼林;崔祥民;;产业集群社会资本评价体系与方法[J];生产力研究;2012年10期
10 柴新淋;;产业集群及其升级研究综述[J];经营与管理;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花葩;宁钟;;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2 吕岩威;孙慧;何伦志;;基于三维度模型的产业集群识别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3 王翔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马中东;;基于分工视角的制度变迁和产业集群演化[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5 陈心宇;;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穆书涛;任巍;;浅谈产业集群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翔凤;产业集群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2 项保华;竞合思维与产业集群[N];解放日报;2003年
3 杨风禄 李志翠;繁荣世界经济的“新引擎”[N];光明日报;2005年
4 廖理 汪韧 陈璐;我必须阐明:所有的产业集群都是好的[N];中国经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双;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杜培林;产业集群的核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孙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陈剑锋;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田春华;产业集群导向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智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易明;产业集群治理:机制、结构、行动与绩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鞠永春;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9 黄建康;新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与发展动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春宇;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亚楠;产业集群企业间信任机制模型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刘博\,
本文编号:1101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10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