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基于城市功能分工的山东省产业集聚效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15:34

  本文关键词:基于城市功能分工的山东省产业集聚效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功能分工 产业集聚效益 多样化分工 专业化分工


【摘要】:城市是伴随着社会分工产生的,一定数量城市的空间集聚和内在联系催生出相对完整的城市群。城市群发展初期,社会分工主要体现在产品分工,即不同城市生产不同技术等级的产品。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壮大,传统的经济协作关系难以协调复杂的区域经济关系和利益冲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和政府引导下,全球主要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功能分工逐渐替代产品分工,经济圈内部的中心城市越来越专注于管理、服务和研发等功能,而经济圈的其他城市则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功能。 山东省的城市群形成和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目前大体形成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三个城市群。山东省17个地级市产业发展也各有侧重,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但现有集聚存在一定问题,如受行政区划影响较大、集聚层次较低、互补性不强、产业集聚效益不突出等。 首先分析了城市功能分工的实现机制,以及城市功能分工与产业集聚效益间深刻的逻辑关系,然后对反映山东省17地市功能分工与产业集聚效益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17地市的功能分工指数和相对专业化指数稳中有升,相对多样化指数呈下降趋势;区域中心城市的多样化特征表现突出,外围城市的专业化特征表现突出。此外,实证分析结果还表明,功能分工变量对集聚效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但对三个城市群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专业化分工和多样化分工对不同层级城市集聚效益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城市群的外围城市主要受益于专业化分工,中心城市主要受益于多样化分工。因此多样化分工对城市产业集聚效益的作用取决于各城市在城市群内的作用和层次。 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在推动山东省内城市群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利用城市功能分工对产业集聚效益的正向促进作用,提升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水平;省内各城市应统筹考虑各自的等级、区位、要素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工承担相应的经济功能,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关键词】:城市功能分工 产业集聚效益 多样化分工 专业化分工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6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1章 绪论9-20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10
  • 1.3 研究意义10-11
  • 1.3.1 理论意义10
  • 1.3.2 现实意义10-11
  • 1.4 研究现状与评述11-19
  • 1.4.1 城市功能分工的文献综述11-14
  • 1.4.2 集聚效益的文献综述14-16
  • 1.4.3 分工与集聚效益的文献综述16-18
  • 1.4.4 山东省分工与集聚效益的研究现状18-19
  •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9-20
  • 1.5.1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9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19-20
  • 第2章 城市功能分工的理论分析20-26
  • 2.1 城市功能分工的含义20
  • 2.2 城市功能分工的相关理论20-22
  • 2.2.1 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理论20-22
  • 2.2.2 全球价值链理论22
  • 2.3 城市功能分工的产生条件22-24
  • 2.3.1 异地管理成本的降低22-23
  • 2.3.2 企业追求集聚效益的理性行为23
  • 2.3.3 政府的宏观调控23-24
  • 2.4 城市功能分工的特征24
  • 2.5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城市功能分工对集聚效益的影响26-32
  • 3.1 分工的专业化、多样化与集聚效益26-27
  • 3.2 城市功能分工下的集聚效益分析27-30
  • 3.2.1 城市群内部功能分工体系27-28
  • 3.2.2 功能分工体系显著提升集聚效益28-29
  • 3.2.3 集聚效益深化城市功能分工29-30
  • 3.3 功能分工与集聚效益的最佳均衡30-31
  • 3.4 本章小结31-32
  • 第4章 山东省分工与集聚效益的实证分析32-49
  • 4.1 山东省 17 地市分工指数及特征分析32-42
  • 4.1.1 城市功能分工指数构建及计算结果32-36
  • 4.1.2 专业化、多样化指数构建及计算结果36-42
  • 4.2 分工对山东省集聚效益贡献的实证分析42-46
  • 4.2.1 计量模型的构建42
  • 4.2.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42-43
  • 4.2.3 计量结果和分析43-46
  • 4.3 政策建议46-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海鹰,丁永健,兆文军;产业集群培育与城市功能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扈远庆;桂林的城市功能及信贷对策[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87年10期

3 翟吉昌;;衡水的认识:城市小,也能质量高[J];城市问题;1993年02期

4 李梦白;信息社会城市功能的特征[J];城乡建设;2000年12期

5 于洪飞,王艳红,胡彦成;沈阳城市功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王军;朱倩;;城市的重要功能:知识溢出[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7 ;浦东:新郊区新农村建设提升城市功能[J];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31期

8 伍源德;郑琼;;创建国家产业基地,增强重庆直辖效应[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2006年05期

9 郑秀峰;;论城市服务业的创造与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张晓理;;休闲型中心城市的交通问题[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广新;田淑梅;;资源集约利用条件下的城市区域化发展理念浅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2 石晓庆;;沈阳、本溪“同城化”的思考[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朱嘉^,

本文编号:1132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132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c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