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发布时间:2016-09-27 11:08

  本文关键词: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6 年 11 月 第 29 卷 第 6 期
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 2006 Vol. 29 No. 6

从刘易斯

的二元经济理论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史 方 倩
( 华北电力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 、 要 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 。刘易斯等人的理 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启示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 ,在我国不仅存在着刘易斯所描述的那类典型的 “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存在着市场经济与农村自给半自给经济 、 , 计划经济并存的 “组织上的二元结构” 。因此 , 化解我国二元性经济结构中的矛盾必须走城市化道路 。 关键词 : 二元经济 ; 城市化 ; 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 : F29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Ο 5587 ( 2006) 06Ο 0038Ο 05

   所谓经济结构的二元性 , 是指发展中国家普 遍存在的 、 包括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并 存在内的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 。 刘易斯的二元 经济发展模式认为 ,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现代 化的工业部门和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组成 。传统 部门的人均产量大都低于现代工业部门 , 但存在 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 这就保证了现代工业部门

代化的水平 。

一、 中国二元性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

1. 历史原因 : 殖民化构成的二元化的畸形

发展

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 19 世纪 40 年代 , 产生

并发展了一批近代城市 。近代城市的兴起 , 也是 中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近代城市在其产生和 发展过程中 , 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以农业社会为 其经济基础的封建王朝 , 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和 挤压下被迫开埠 ,成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 开埠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拉开了 帷幕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即自然经济 逐渐解体 、 近代工商业和近代城市开始起步的时 期 。但是这种城市化过程不仅十分艰难 , 而且十 分缓慢 ,并带有对外国资本严重的依附性和浓厚 的殖民地色彩 。它给中国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套 上了新的绳索 , 加速了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居民的 贫困化过程 ,不仅给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也给 中国未来的工业化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 列强们正是在这些港口城市获得种种特权 , 并以此为基地 ,逐渐向内地渗透 ,进而进行行政控

规模扩大所需要的劳动力 。由于劳动力供给是无 限的 ,且农村的平均收入低 ,工资可以保持在低水 平上 ,从而使现代工业部门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 。 这些高利润再投资 , 又能使现代工业部门越来越 扩大 。因此 ,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落后的农业部 门不断扩大 ,形成了发展中的二元结构 。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 、 经济不发达的发 展中国家 ,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 。刘易斯等人 的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启 示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 , 在我国不仅存在着刘易 斯所描述的那类典型的 “二元经济结构” 而且存 , 在着市场经济与农村自给半自给经济 、 计划经济 并存的 “组织上的二元结构” 。因此 , 如何化解我 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矛盾 , 塑造新型的经济 运行机制 ,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经济现
Ξ 收稿日期 :2006Ο Ο 01 25

基金项目 : 华北电力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先进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的相关成果   项目编号 :200511004 ) 作者简介 : 史方倩 (1972Ο ,女 河北保定市人 ,讲师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

史方倩   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39

制 ,扶持买办 , 拉拢军阀 , 这是中国上世纪二三十 年代军阀混战的重要背景 。中国的民族资本 , 虽 然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狭缝中生长了出来 , 但经济基础十分脆弱 , 一直未能居于主导地位 。 到 1936 年 , 中外产业资本的比重 , 外国资本仍占 到社会总资本的 78. 4 %[ 1 ] 。其间 ,城市人口明显 增加了 ,城市化的畸形发展也日益显著 。因此 ,大 约一百年城市化发展的后果 , 加重了旧中国城乡 的分化与对立 。大量财富的流失 , 城市的畸形发 展 ,这是旧中国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 ,也是新中国 成立后工业化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和城市化滞后 的重要历史渊源 。 2. 计划经济造就的二元经济 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 ,我国的 城市化进入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在将近半个世 纪的时间内 ,由于推翻了外国资本在中国的侵略 和特权 ,获得了国家主权 ,走上了独立发展的工业 化道路和城市化道路 。 在大约 50 年的时间里 ,中 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 由于工业化道路模式选择方面的原因 , 中国的城 市化道路也是非常曲折的 ,并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 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 在前苏 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 , 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 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 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 , 超高速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 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 , 因此人均国民 收入水平很低 , 储蓄率低 , 资本积累能力不足 , 资 金严重匮乏 。再就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 较大的比重 , 技术落后 , 劳动生产率不高 , 产出水 平低下 ,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 。中国作为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像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通 过对外掠夺 ( 如英国早期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和 早期的海外殖民扩张) 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 ,在当 时的历史条件下 , 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 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 。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 度密集性的特点 , 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 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 、 资本稀 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 先发展 ,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 — 由政府 统一调配资源 ,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 ,并减轻 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

压力 [ 1 ] 。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 、 人民 公社 、 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 制。 建国以后 ,我国的最大问题是迅速实现工业 化 ,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由于当时国内外条件的 限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 , 我们选择了优先发展重 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 援建的 156 项重点工程 , 基本上安排在沿海和内 地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地区 。但发展重工业所要求 的资本供应量是很大的 ,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一 个世纪内对中国的疯狂掠夺和官僚资本的残酷压 榨 ,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没有提供资本积累的能力 ; 根据中国的国情 ,我们只能走内部积累的道路 ,而 内部积累只能依靠占人口 90 %以上的农民来实 现 。为此 ,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为满足工业化资金 需求的农业政策 , 具体来说是利用工农产品价格 的剪刀差集中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和部分必要 劳动 。农产品价格被大大压低了 , 在城市和工业 中就可以实行低工资 。由于劳工成本很低 , 轻工 业利润很高 , 这样 , 每年大约 350 亿的资金集中 于国家财政 , 投资于基本建设项目 。城市的规模 扩大了 [ 2 ] , 一批新兴城市建设起来了 , 但广大的 农村和众多的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过程之外 , 他 们的劳动方式和实际的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发生根 本的变化 。相反 , 包括 “穷过渡” 在内的极左的农 村政策 ,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拥挤在狭小而落后的 生产空间 ,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虽然带动了城市规 模的扩张 ,但这是以牺牲农村和剥夺农民为代价 的 。这是前苏联在 20 世纪 30 年代走过的道路 , 也是某些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经历的 。工 业化建设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 但工业与农 业、 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 上的差距拉大了 。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形成了 。在 我国 ,二元经济结构的不断强化 ,还表现在沿海工 业发达地区和内地 , 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差 距的拉大 。相对而言 ,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 加缓慢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 , 国家开始调整生 产力布局 ,通过大规模的 “三线建设”调整沿海工 , 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 经济建设的重心开始向中 西部转移 ,在客观上也带动了西部工业的发展和 一批新兴城市的建立 。但是 , 当时的指导思想是 “备战备荒”工业发展是按照 , “山 、 、 的要求 散 洞”

4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6 期

进行布局的 ,大多脱离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城市化 发展的要求 。不仅布局分散 , 而且区域经济发展 的融合程度很低 ,既未带动原有工业技术的改造 , 也未有效的促进广大落后农村地区劳动方式的进 步和制度变迁 。总的说来 , 与 20 世纪 50 年代城 市化发展所出现的情况一样 , 都是在高度集中的 计划体制下 ,封闭运行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 ,城市 发展的推动力是政治目标 , 采取的是行政手段 。 外在推力固然十分强大 , 但城市化的内在机制十 分薄弱 ,而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城市数量的增加 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 并未能成为按城市化本身固 有规律正常健康发展的标志 。相反 , 由于这种发 展是以牺牲农业 ,剥夺农民 ,依靠工业本身的自我 循环 ,并相对收缩大中城市商贸功能来实现的 ,结 果 ,城乡差距拉大了 ,工业化的内在动力也在不断 减弱 , 原有城市发展缓慢 , 城市产业结构失调 , 城 市综合功能下降 。    、 三 二元经济结构的破解
( 一) 走城市化道路 1. 走城市化道路 ,发展中小型城市

之一也正是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解决就要走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的道 路 。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 一是农业走现代 农业道路 , 用工业化改造农业 , 进行农业结构调 整 ,因地制宜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 。 二是农村走城市化道路 , 发展中小城镇转移农村 剩余劳动力 。三是增加农民收入 , 充分保证农民 工就业 。在这里 , 能否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又 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只有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 解放出来 ,进入城市定居 ,并在城市中获得稳定职 业和收入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农民脱贫致 富问题 ; 只有在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到 城市中 ,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的 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 , 农业才有可能成为现代化 产业 ; 同时 ,也只有在 “三农” 问题解决后 , 中国才 能最终实现现代化 。从这种意义上讲 , 我国目前 已经步入现代化大门边上 ,能否迈过这道门槛 ,将 取决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
2. 实施城镇化战略是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现

我国的 “十五” 计划纲要 , 把积极推进城镇化 作为新世纪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 面 。这一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我国将全面地 、 大规 模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并把重心转向广大农村 ,重 视走小城镇建设之路 。这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 市化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现象的战略决策 。 历史 上存在的城乡分割的 “二元结构” 是造成目前我 , 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缓慢 、 有效需求不足的总根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 ,已开始打破 “二元结构”国家 , “十五” 计划 把积极推进城镇化确立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 主线之一 ,将更进一步加速 “二元社会” 的融合 ,使 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实施城镇化 战略进程中 ,要从国情出发 ,立足新世纪的发展目 标 ,顺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规律 ,作好加快我国 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 。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有一句名言 : 中国革 命的基本问题是 “农民问题” 。现在我们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仍然是农民问题 ,即 通常所说的 “三农” 问题 。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出路又在于农村 。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代化的根本出路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 ,由于在农村广泛实行了 生产责任制 ,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 同时由于在农业中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 农业 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我国成功地解决了十多 亿人吃饭的问题 。但是 ,自 1980 年代中后期以来 却出现了农民收入增加缓慢 , 其收入增长速度明 显慢于城市居民的问题 , 改革开放初期曾一度扭 转的城乡收入差距再度扩大 ,但是 1990 年代以来 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 农业进一步演变为增产 不增收 。尽管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 , 仍难阻止农 民收入下滑的势头 , 城乡差距拉大 。造成这种状 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但我国农业人均支配的土 地资源太少 ,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无疑是最根本 的原因 。投入到土地中的劳力 、 、 资金 技术受到土 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 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 收益效应受到土地自然资源的限制 , 价格下跌 。 在农产品总体上讲已经过剩 , 农业已从供给约束 型产业转变为需求约束型产业的背景下 , 价格的 需求弹性很小 ,即使价格大幅度下降 ,需求也很难 消化急速增加的供给 , 在这里先进技术甚至成了 农民增收的杀手锏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 ,廉价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将不可避免 ,这实际

史方倩   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41

上已经把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水平锁定在国际价格 水平上 ,因此 ,上述矛盾将更加突出 。结论十分明 显 ,农民很难依靠经营小块土地脱贫致富 。因此 , 出路只能是把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 产业 ,把农民转移到城镇中去 。这样 ,一方面可以 使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依靠非农产业脱贫致富 ; 另一方面把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在农民手中适度 集中 ,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提高人均产 出量 ,保证农民即使在农产品价格下跌时也能增 收 ,使农业真正能成为致富的产业 。 20 多年来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 已使 1 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 另外城市和沿海工 业加工区也吸纳了 1 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在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劳动力与土地 、 农民增 [2 ] 产与增收之间的矛盾 。但也要看到 , 这种通常 不伴随身份转变的离土不离乡的方式有很大局限 性 ,它使许多已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农民不能专 营工商业和服务业 , 许多人仍是游历在农业与非 农产业之间的两栖职业者 。已经进城的农民最多 只能算 “准市民” 面临极大的职业 、 , 收入 、 保障风 险 ,不可能在城市中安居乐业 。已转移的农民仍 然把农村视为自己的家 , 保留在农村中占有的资 源 ,就成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理性选择 。这既使 农业日益成为 “业余产业” 副业”也不利于土地 “ 、 , 资源的规模利用 。因此 , 现在实施城镇化战略的 重点 ,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 非农产业 ,转移到城镇 ,而且要求改革这些农民的 身份 , 使之成为真正的市民 , 并以此为基础 , 从总 体上重组城乡结构 , 重组资本 、 土地和劳动力资 源。 3. 城镇化创造的巨大市场需求将成为实现国 民经济发展的 “第三步” 战略目标的保证 20 多年来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两 个因素推动 : 一是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巨大能量的 推动 ; 二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留下的巨大市场空间 的拉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告别 短缺经济 ,这两个在过去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动 力也日益衰减 。一方面 , 我们现在不能再寄希望 出台某项重大改革措施来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 长 ,改革的难度增大 , 但增长效应却会递减 ; 另一 方面 ,随着告别短缺 ,需求约束将成为制约我国经 济高速发展的最大 “瓶颈”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扩 ,

大国际市场来缓解需求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但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讲 , 外需不可能替代内 需 。在这个问题上 , 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通过 培育农村市场来扩大内需 。在增加农民收入和拓 展农村市场上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 ,并已开始取得 一定成效 。正如前面已经论述的 , 在目前的城乡 格局下 ,农民增收空间十分有限 ,农村市场容量的 扩大难以支撑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因此 , 只 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形成巨大的 、 长期的需求 拉动力 。可以预言 ,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方面会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 , 另一 方面农民进城 , 收入增加又会形成巨大的消费需 求 ,从而在根本上保证顺利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第 三步战略目标 。 ( 二) 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西方国家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同步 、 比较协 调发展的 ,有一些是已被现代化国家 、 现代化实践 历史所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例如美国 , 它不存在 二元经济模式 ,虽然有历史原因 ,它没有传统的农 业文明 ,但是它也有一个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的过渡 ,它的农业是工业化的农业 ,是高精尖技术 和大型宽幅型作业模式 。农业的科技含量高 , 美 国的传统部门同时也是现代部门 , 现代部门的发 展反过来又推广到传统部门 。现代部门不断扩张 传统部门不断缩小 , 直到传统部门最终也过渡到 现代部门 ,这样二元经济就会消亡 。西方的城市 化道路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进行的 。但是我国 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性失误 , 我国的城镇建设相 对滞后 。为此 , 现阶段我们应选择一条不同于其 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之路 , 那就是城镇化优先的 路子 。我国的城镇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 原 因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在特有的 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户籍制度 , 致使我国社会经济 呈现出典型的城乡分割的 “二元结构” 。城市和乡 村相对封闭 ,城市以发展工业为主 ,并按现代化大 生产的方式组织生产 ; 而农村则以农业为主 ,主要 是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 农业基本上起着为城 市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的作用 。在 “二元社会” 状态下 ,造成农村相对贫困化问题突出 。农村人 口膨胀 ,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越来越 少 ,收入受到很大限制 ,城乡利益分配严重不均 。 但是发展城市化道路也要因地制宜 , 中小型

4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6 期

城镇建设 ,有它的优势 ,但也存在不足 ,它分散 ,面 广 ,不利于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在那些原有超大型 城市的基础上建立大城市一体化 ,如京津地区 ,上 海江浙一带建立大经济圈 、 超大型城市群 ,充分适 应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 建立明星城 , 发 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 如何正确处理好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关 系 ,如何能使广大农民最少痛苦地 、 平稳地而又较 快地转移到城镇 ,减少城镇化过程的 “阵痛”乃是 , 城镇化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从各国 的经验看 , 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第 一 ,放开城镇 , 让农民自由 、 自主和自愿地进城谋 生或创业 , 不要有任何行政的 、 社区的阻碍 , 但是 政府要适当引导和鼓励 , 力求减少农民进城中的 混乱和无序 。第二 ,完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和政策 , 一方面要使那些愿意进城和已经进城的人放弃土 地 ,这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 ; 另一方面 , 又要充分保证那些没有能力进城或不愿进城的农
参考文献 :
[1 ]   赵力 .“城镇化” “二元结构” 与 的破解 [J ] . 城市问题 . 2002 , (3) . [2]   沈越 .“三农” 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 [J ] . 当代经济研

村居民有土地而赖以生存 。第三 , 伴随着农民大 批进城 , 城镇的治安管理 、 社会秩序维持 、 城镇规 划和管理要跟上 [ 3 ] 。在发展和建设小城镇过程 中 , 各级政府的引导支持是关键 , 政府的行为应 是 : 科学规划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和特点 ,防止盲 目性 、 随意性 、 重复性 ,达到小城镇建设速度 、 质量 和效益的统一 ; 在发展和建设小城镇过程中深化 投融资体制改革 、 户籍制度改革 、 社会保障制度改 革、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 , 研 究和制定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 、 措施 ; 防止因 管理不善 ,城镇盲目快速扩大而造成城镇规模和 人口膨胀 ;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治理环境恶化 ,交 通拥堵 , 水资源短缺 、 失业率上升 ; 多渠道筹集加 快城镇化进程需要的巨大资金 , 主要是基础设施 建设投资所需的巨大资金 , 充分合理运用财政资 金、 信贷资金 、 民间资金 、 国外资金 ,为城镇建设提 供强大的 、 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

究 . 2002 , (2) .
[3]   韩可卫 ,黄国庆 . 对我国走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探讨 [J ] .

改革与战略 . 1997 , (6) .

[ 责任编辑     ] 啸 尘

On Le wis’dual economics and way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 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 , Nort h2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 Baoding , Hebei 071000 , China)

Abstract : While China is still a developing count ry of great population wit h backward economy , t he feat ures of duality are quite obvious. The economic t heories by Lewis and ot hers are of enlightening revela2 tonomous economy , and plan economy. Therefore , t he paper concludes t hat t he urbanization is assumed to be t he only way out of t he Chinese dual economic st ruct ures. Key words : dual economics ; urbanization ; t hree agricult ure2related issues scribed in t he works of Lewis , but also t he organizational dual st ruct ures of market economy , rural au2 tions to t he Chinese economics. In t he current China are not only seen t he dual economic st ruct ures as de2

SHI Fang2qian



  本文关键词: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4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24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8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