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模式分析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碳交易市场模式分析与研究
【摘要】:气候环境日益恶化,随着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其解决之道的探索,逐渐兴起了碳交易市场。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重要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当前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需求仍呈增长趋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形成尖锐矛盾,寻求低碳经济发展,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文在整理环境政策和欧美等过的碳交易实践,回顾了我国关于碳交易市场的相关理论研究与CDM项目的相关案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减排的目标和区域性碳交易平台构建的实现途径。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数学建模、模型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主要分析了碳交易初始配额分配、交易价格机制以及碳交易市场的规则与宏观管理等理论性问题,通过对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为缓解我国实现碳减排的政策目标的巨大压力,需要采取市场机制的方式,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碳减排;(2)基于总量控制的思路,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GDP总量,根据模拟结果得出2020年碳排放强度,依据组合分配方法得出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分配;(3)在碳排放强度约束下,通过建立行业间碳强度交易市场的理论模型实现了交易;(4)在碳排放强度约束下,通过建立区域间碳强度交易市场的理论模型实现了交易;(5)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结构减排、技术减排和管理减排的减排新思路。 本文创新点是建立相对性指标交易的碳交易市场,即对我国开展基于强度减排的碳市场进行了交易机制的设计,并基于交易情景的研究框架分析了碳交易的市场机制,以初始配额分配为起点,通过配额分配、碳交易市场均衡价格、碳交易市场规则及交易机制的建立,构建整套的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模型。 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交易体制,为企业开展碳减排技术创新,促进低碳产业链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度和市场交易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1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军;周利梅;;海峡西岸经济区碳减排潜力预测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晨晨;徐峰林;刘聪;;工业企业碳排放及其会计处理探析——以徐州市为例[J];财会通讯;2011年22期
3 宋杰鲲;张宇;;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碳排放情景预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7期
4 刘重;;天津市建设低碳型城市的思考与建议[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4期
5 潘雄锋;舒涛;徐大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6 杜创;;激励机制设计与碳减排[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4期
7 楚春礼;郭彩霞;鞠美庭;王雁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8期
8 雷厉;仲云云;袁晓玲;;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5期
9 吴先华;郭际;郭雯倩;;基于商品贸易的中美间碳排放转移测算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1年09期
10 赵奥;武春友;;中国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的冲击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林慧;李光明;黄菊文;杨怀德;;大型活动交通出行的碳排放及碳减排[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辛凡文;张明;;煤炭加工利用过程的碳排放特点及减排途径[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金碧;黄贤金;;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核算及减排潜力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朱雪梅;江海燕;肖荣波;刀瑞;;国外低碳社区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水泥技术路线图2009~2050年碳减排目标[A];第三届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文集[C];2010年
7 周永章;杨海生;王祖伟;王鹤立;刘祥伟;王音;;中国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曹宝;罗宏;王秀波;;中国碳减排方案及其推进机制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9 张真;;对我国未来碳减排推进模式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10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叶文添;低碳之殇[N];中国经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晶;增长中转变 调整中成长[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郭朝先;避免循环经济“有循环无经济”[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4 实习记者 张艳燕;“十一五”我国碳减排量可望突破15亿吨[N];中国化工报;2010年
5 王永昌 王宁;推广应用胶凝材料的碳减排成本为负[N];中国建材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张小兵;低碳减排:国际气候制度下的广东选择[N];民营经济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肖明;13省市试点碳减排:各走各的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8 钟晶晶;“十二五”碳减排指标实施方案将下发[N];中国矿业报;2011年
9 焦小平;中国“碳减排标准和认证体系”探究[N];中国财经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原二军;为何碳减排技术总也推不开?[N];中国环境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何深;电力行业碳排放交易理论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范英英;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赵捧莲;国际碳交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碳排放权价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燕芳;基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余杰;基于国内碳减排目标的碳交易市场制度安排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3 秦碧君;政策锁定:2009-2020年碳基能源排放量序列测算及对策[D];西北大学;2012年
4 张晓津;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各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郜旭东;碳交易市场模式分析与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6 何慧慧;东亚地区垂直分工背景下中国贸易中的隐含碳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仇善力;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顾成昌;碳交易与碳税:两种碳减排措施的比较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9 杨晓冬;宜宾市不同交通运输形式碳排放特征及演进动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王大川;四川省制造业碳排放源分类与计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62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26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