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演变

发布时间:2018-02-23 01:46

  本文关键词: 结构变迁 非位似偏好 技术变迁 经济增长 出处:《经济学动态》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转变是从需求方和供给方因素驱动向多种因素驱动的转变。需求方因素驱动的理论基石是恩格尔定律,它强调消费者偏好和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会引起结构变迁和经济波动。供给方因素驱动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变迁,它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第二次转变是从封闭经济模型向开放经济模型的转变。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西方经济学家们开始尝试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考察多个国家间的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传导关系。最后,本文从工资扭曲、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异质性等方面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Abstract]:Since 1970s, The research on 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undergone two major changes. The first shift is from demand-side and supply-side to multi-factor-driven.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of demand-driven is Engel's law. It emphasizes that changes in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can lead to structural changes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upply-side factors is technological change. It emphasizes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ll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econd shift was from a closed economic model to an open economic model.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economists have begun to try to examine the transmis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changes and economic growth among many countries under the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heterogeneity of consumers and producers makes a prospect for future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ZD03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028;14ZDB1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19)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14ZDA01)
【分类号】:F0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2 李尚骜;龚六堂;;非一致性偏好、内生偏好结构与经济结构变迁[J];经济研究;2012年07期

3 周辰亮;丁剑平;;开放经济下的结构转型:一个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J];世界经济;2007年06期

4 方福前;论发展经济学失败的原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璋;谢艳丽;;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J];创新;2010年02期

2 李腊生;关敏芳;;我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优化[J];财经科学;2010年01期

3 陈宏伟;李桂芹;陈红;;中国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比较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2期

4 康志勇;张杰;;有效需求与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来自中国1980—2004年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08年05期

5 王丽英;刘后平;;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基于Shift-share模型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0年05期

6 宋长鸣;;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7 李平;刘廷华;;收入不平等、有效需求与技术进步[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3期

8 帅先富;卢源荣;;要素转移、产业结构演进与海南生产率增长研究——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前后期“结构红利假说”比较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0年06期

9 周端明;蔡敏;;不平等增长理论的新进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10 陈享光;袁辉;;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田艳平;刘长秀;;湖北产业结构变化与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shift-share分析法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杜国祥;;中新生态城生态产业考核体系研究[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4 Anit Mukherjee;张晓波;;中国和印度的农村工业化比较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2期(总第20期)[C];2006年

5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6 张立群;邓晶;;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测算研究[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杨永福;朱泯静;朱蕾;;产业转型升级与政府职能转变——以设备制造业为例[A];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2012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欧燕;何兴强;陈平;;FDI影响产业结构的渠道与机制——理论和实证研究[A];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2012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陆明涛;;基于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A];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4年)论文集[C];2014年

10 赵春雨;;生产率增长、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分行业的经验研究[A];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暨宏观经济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鸿军;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许娜;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D];南京大学;2011年

5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张小雪;中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供给的内生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李军;企专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文娟;支持自主创新企业的资本市场制度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刘刚;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10 谢琦;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结构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金景仲;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马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宋亚璞;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毅;证券市场的发展与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雒颖娜;东、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黄雁峰;长沙县“两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洪波;广东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红利效应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春玲;长吉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探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英涛;云南省现代服务业主导行业的选择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2 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跨行业调查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10期

3 吕铁,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1999年01期

4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5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6 郭克莎;;三次产业增长因素及其变动特点分析[J];经济研究;1992年02期

7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8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9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10 邱晓华;郑京平;万东华;冯春平;巴威;严于龙;;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士平,蒋巨新;消费结构变迁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浙江统计;2003年11期

2 付强,吴娓;投机倾向下的股权结构变迁[J];商业研究;2004年05期

3 张小玲;;农村社会成员结构变迁的非均衡性[J];资料通讯;2005年12期

4 文军;杜玉华;;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发展:上海新郊区建设中的结构变迁[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叶初升;罗连发;;民营企业发展与“双重结构变迁”——透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发展经济学视角[J];江汉论坛;2008年09期

6 侯国栋;企业分配权结构变迁的动力、趋势及政策内涵[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7 彭丽红;我国“入世”过渡期分析与结构变迁[J];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01期

8 庄佳强;徐长生;;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年04期

9 曾晓玲;;当代中国消费结构变迁的动力机制[J];科学经济社会;2013年02期

10 黄凯南;;结构变迁与经济演化增长[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永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阶层结构变迁述论[A];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叶初升;罗连发;;民营企业发展与“双重结构变迁”——透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发展经济学视角[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3 张兴;;经济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A];山东省首届服务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选[C];2007年

4 刘玉连;;贵州职业发展中的社会评价与主体预期——基于“贵州职业发展与结构变迁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纯 英洁;结构变迁,,催生先进生产力[N];无锡日报;2014年

2 记者 朱羿 实习记者 黄珊;城镇化进程催生家庭结构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国泰君安策略团队;日本城市化中的消费结构变迁[N];证券时报;2010年

4 华林证券分析师 胡宇 殷海波;人口结构变迁中的投资机会[N];证券时报;2011年

5 梅珍生;所有制结构变迁展现理论创新的魅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本报评论员;一盘棋推进农村城镇化[N];沈阳日报;2005年

7 侯捷宁;关注经济结构变迁下的投资机会[N];证券日报;2006年

8 记者 鲁艺;中国股市:走向市场化的结构变迁[N];财经时报;2001年

9 王广谦(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中国金融结构变迁与体制改革[N];经济参考报;2001年

10 周文亮;经济结构变迁带来投资机会[N];证券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秋t

本文编号:1525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525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a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