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竞争产业升级研究
本文关键词: 专业化劳动力 垄断竞争 产业升级 动态比较优势 产业集聚 出处:《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8年我国GDP达到300670亿元人民币,按照美元人民币汇率6.85计算,合计美元4.4万亿,经济总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的过程。改革开放的这30年,按照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充分发挥劳动力丰裕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加工工业,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事实上的制造业大国。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正在加快从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自有品牌和自主研发型产品的转变。然而根据现有理论,如果长期依赖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将不断强化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导致贸易条件恶化,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之中。 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或是以人均资本或人力资本增长为基础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都不能解释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一些曾经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对发达国家赶超。早在百多年前,马歇尔就认识到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之一是形成了专业化劳动力的区域集中,这说明各个地区的劳动力是存在差异性的。正是因为专业化劳动力的差异性,使得发展中国家即使在整体处于资本和人力资本比较劣势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局部领域形成对发达国家专业化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向技术和智力密集型的产品转变,并最终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分工地位。但HO要素禀赋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均未能区分劳动力或技能劳动力的差异性,因此经验研究往往不能证明两者相结合的动态比较理论对经济增长解释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以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作为知识载体的专业化劳动力成为新经济下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禀赋,其差异性决定了市场结构向以垄断竞争为主的产业组织形式的转变。 本论文通过将比较优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发展了以专业化劳动力及其差异性为基础的三个数学模型,尝试用动态专业化劳动力比较优势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的可能和路径。 第一章为导论,提出了本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即中国是否只能按照雁行理论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发展经济,还是也能成为雁阵中的头雁?然后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研究内容进行简要地概括,指出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对开放型产业结构理论进行了综述,指出现有理论不能得到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成为头雁的推论。在第三章中我们建立了内生专业化劳动力增长和产业升级模型,论证了(1)经济增长与专业化劳动力种类和数量增长成正比。专业化劳动力的种类数通过研究开发来增加,因此各地区的专业化劳动力存在差异性。在开放条件下,研究开发的成本与专业化劳动力工资率成正比,与种类数成反比,这样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某些领域进行研究开发更加有利,存在专业化劳动力比较优势。(2)知识外溢的空间限制,可以被解释为作为知识载体的专业化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存在成本,并成为产业集聚的原因。(3)高级产业是那些具有更高规模经济性的产业,低级产业的规模经济性较小,高级产业集聚的同时,低级产业会发生扩散,产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升级。第四章论证了由于专业化劳动力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禀赋,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就成为新经济时代最主要的产业组织形式。第五章通过对仍处在发展时期的日本、韩国和中国通过在细分市场形成专业化劳动力比较优势,建立在该市场上的全球领先地位的案例,印证了内生专业化劳动力增长模型。第六章,通过对深圳产业升级的路径,印证了区域内生产业升级模型。第七章论述了开放条件下产业升级的阶段性,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过程依赖专业化劳动力的积累和本地的分工深化。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 up in 1978 , our country ' 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 In 2008 , our country ' s GDP reached RMB 3006.7 billion ,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US dollar was US $ 4 . 4 trill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dollar exchange rate of 6.85 billion . The total economy exceeded Germany as the world ' s third largest economy .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is also the process of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 According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 in th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 China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the labor - intensive export - oriented processing industry . With the growth of economy ,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imple labor - intensive products to capital technology - intensive products and self - owned brands and independent R & D products .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f stat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or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based on per capita capital or human capital growth can ' t explain that some former developing countries , including Japan and South Korea , are in a hurry to mee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a short time .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conomy characterized by globalization , the high - tech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dustry in the new economic era , and the specialized labor force as the knowledge carrier becomes the core factor endowment of the new economy . By combin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and spatial economics theory , this paper develops three mathematical models based on specialized labor force and its difference , and attempts to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and path of the upgrading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 intensive industries with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dynamic specialized labor force .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 namely whether China can only follow the Yanxing theory to develop the economy in the back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 but also can be the head goose in the wild array . In chapter 3 , we establish the endogenous specialized labor force growth model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 In chapter 3 , we establish the endogenous specialized labor force growth model .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6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政赵;;我国快餐业采用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博弈论分析——以“真功夫”为例[J];中国商贸;2011年24期
2 陈艳萍;;我国审计市场竞争态势:完全竞争还是垄断竞争?[J];会计研究;2011年06期
3 郭绍华;;白酒市场消费特征调查[J];品牌;2002年01期
4 李峧;;由大到强的竞争策略选择[J];中国船检;2011年08期
5 赵志;;传统企业做电子商务的困惑及解决方案[J];现代家电;2011年13期
6 王志伟;侯艺;;外需对中国出口影响程度的动态贸易引力模型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李文乐;王彬;王继晖;;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基于新凯恩斯垄断竞争模型框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4期
8 罗建华;仲慧慧;;我国担保业核心担保机构的形成模式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管理现代化;2011年03期
9 张亚兵;张彦虎;;探讨中国种业市场整合之路[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09年02期
10 李景海;陈雪梅;;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展望[J];江淮论坛;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荣庆;;显示屏行业价格与市场竞争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和探讨[A];2010全国LED显示应用技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0年
2 张和平;;中国钢铁企业空间循环经济模式研究[A];冶金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黄沛;刘晓峰;杨雄峰;;基于网络外部性的双寡头市场动态定价策略[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京;;浅论技术创新中的市场结构动因[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赵子铱;彭琦;邹康;;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的实证分析——基于Panzar-Rosse范式的考察[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6 金冠军;郑涵;;传媒市场竞争与文化多样性的历史命运——以亚洲传媒发展为个案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7 朱立和;王建军;;行业微利的时代背景下包装印刷业的生存之道——浅析区域集成供应链[A];环渤海印刷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指南论文集[C];2004年
8 李连军;薛云奎;;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师声誉与审计质量溢价的经验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9 刘晓鹰;王亚清;;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理论及其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沈越;邱晨曦;;从理性预期到近似理性预期——西方经济学中预期研究的新动向[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麻纯斌;垄断竞争专营[N];人民邮电;2001年
2 孙春明;北京餐饮业走向垄断竞争[N];中国商报;2003年
3 项文;牙膏行业步入垄断竞争阶段[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陈媛媛;通信市场运营商“热战” 垄断竞争消费者“受伤”[N];经济视点报;2005年
5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郭绍华;酸奶市场形成垄断竞争格局 地方品牌渗透率最高[N];中国经营报;2002年
6 周子农 韩文龙 张艳山;垄断竞争是比较好的市场结构[N];西部时报;2010年
7 范亮;如何挑战垄断竞争对手[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国泰君安证券副总裁 符学东;经纪业务全面转型 打造垄断竞争优势[N];证券时报;2003年
9 潘园;家电业垄断竞争激烈 三巨头酝酿济南会战[N];中国商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孙杰;李福成:啤酒业走向垄断竞争[N];华夏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群;垄断竞争产业升级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王胜;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和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吴韧强;利益集团对国际贸易政策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白宝光;质量成本决策理论与质量成本管理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丁华;中国农业市场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陈飞;边界效应、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09年
7 刘志红;上市公司成长与产业组织优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叶逊;行政垄断公司治理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纪成君;中国煤炭产业组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10 彭欢;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良;垄断竞争市场中上市公司混合式多元经营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熊阳春;中国民航市场结构、绩效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林芝;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徐达明;电力市场运行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沈凯;外生技术条件下的Redux宏观经济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何苗;基于Panzar-Rosse模型的我国金融市场竞争程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7 胡兰平;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状态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8 江雁;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D];湘潭大学;2008年
9 曾哲;高速铁路品牌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0 谢小琴;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32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532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