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内企业的代谢竞争与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一个演化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本文关键词: 部门内竞争的动态层级结构 代谢竞争 价值规律 出处:《经济研究》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把演化经济学的观点,即以组织知识生产的专有性为中介,不同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或不同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属于一个部门的产品,纳入马克思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会形成一个与马克思的模型不同的部门内竞争的动态层级结构,部门内竞争也相应地转化为不同企业之间以各自产品的性价比为前提的市场份额竞争,即代谢竞争。本文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部门内竞争的动态层级结构的模型,探讨价值规律在这种竞争结构里得以实现的新形式,并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义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同一部门内的企业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同类型的代谢竞争关系。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ke the viewpoint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that is, taking the exclusivit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production as the intermediary, different enterprises can adopt different technologies or different modes of production to produce products belonging to one sector. Integrating Marx's theory. On this basis, a dynamic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intra-departmental competi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Marx's model, will be formed. Intra-sector competition is correspondingly transformed into market share competition, i.e. metabolic competi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price ratio of the respective products among different enterpris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of dynamic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intra-sectoral competi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bor value. This paper discusses a new form in which the law of value can be realized in this competition structure, and further define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enterprises on the basis of this model,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etabolic competition relations that may exist among enterprises in the same departmen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资本论》与当代问题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分类号】:F014.31;F091.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孟捷;;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一个简史[J];经济学动态;2011年06期
2 那坦.罗森伯格;骆桢;梅咏春;张晨;孟捷;李怡乐;;作为技术研究者的马克思[J];教学与研究;2009年12期
3 张衔;;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1年07期
4 冯金华;;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和价值量的决定[J];经济评论;2013年06期
5 陈平;刘刚;;代谢增长论:市场份额竞争、学习不确定性和技术小波[J];清华政治经济学报;2014年00期
6 彭必源;李冬梅;;对使用价值参与决定价值量的微观研究——基于劳动价值论对优质优价的新探讨[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忠明;论科学扩大的必要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彭启福;论科学的目标追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王端庆;大学生学习改革的宏观背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毛国红;;学改论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李洁红;;新信息环境下文献保障体系模式创新与发展[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董学文;“文学理论学”构建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李效东;陈占安;;突破增长的极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邬晓燕;;科技风险的文化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李科;;大科学时代科学伦理悖论合理性消解的“第三条道路”——兼论当代科学伦理观[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云海;谢俊祥;;从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角度议科技馆科教活动创新[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则渊;朱晓宇;;国际科学计量学及其姊妹学科的计量与图谱[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君;;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巧慧;黄斌;;默顿科学精神气质的现实性[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邬晓燕;;当代文化危机和科学精神的融入[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卢立峰;李兆友;;论科技创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8 程海东;陈多闻;;技术使用的本质分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宋宁娜;;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陆跃峰;;论希腊时代的高等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叶征;中国软科学的发展(1978-2010)[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燕;现代生物技术对生命伦理的挑战[D];苏州大学;2010年
2 伍振;突发性灾难事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宁宁;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划界[D];江南大学;2010年
4 马曙;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科普公共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爱云;论绿色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0年
6 谭新斌;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杨魁;从民生科技透视科学的目的[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芸芸;湖北科技创新的相关财政与税收政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9 庞雪晨;近代云南农学书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崔同富;云南农村科技扶贫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J];财经研究;2002年10期
2 孟捷;产品创新: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3 陈征;再论科学劳动——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体会之三[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4 陈征;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所在——四论现代科学劳动[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5 何干强;论有用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前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6 孟捷;;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7 陈明森;;也谈使用价值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J];学习与探索;1984年06期
,本文编号:1553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553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