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中国会展经济理论观点述评第2页

发布时间:2016-10-29 13:54

  本文关键词:关于中国会展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范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陈金钹[10]研究了国际 经济 周期变化与会展业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会展业的低谷期比宏观经济萧条期长,它始于经济衰退后期,而终于经济复苏前期。会展业的高潮期比经济繁荣期长,它出现于经济复苏的后期,维持一段较长时间增长后进入稳定期,直至衰退前期。研究经济循环理论既可以让人们在繁荣来临之前抓住机会,也可以让人们在危机来临之前避开风险。
  姚望[11]系统论述了创建会议品牌问题,他指出一个成功会议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会议内容物有所值。品牌会议项目的标志在于会议的选题抓住眼球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要有顶级人物或代表人物与会,努力宣传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会议形成较高的权威性,预算合理运作 科学 ,具有不断的创新点,成功地连续举行下去,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优质的服务获得较高的满意度,相辅相成的会外活动。
  三、我国会展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2004年9月, 中国 贸促会万季飞会长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更好地发挥‘行业 发展 的风向标’作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展览业改革发展》[12]一文,论述了中国会展业的现状、政策与发展等重大问题,其中关于对中国展览业管理政策的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其一,宏观层面要为展览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涉及“政府”、“立法”、“规划”、“政策”四方面工作;其二,中观层面加强对展览业发展的引导和协调,涉及“协会”、“标准”、“统计”、“培训”、“调查”五方面工作;其三,微观层面努力提高展会项目的质量和成效,涉及“选题”、“营销”、“创新”、“品牌”、“合作”五方面工作。
  2006年出版的《中国展览概述》[13]系统地对中国展览业的 历史 、现状、特征、问题及相关理论依据进行论述《“十五”期间中国展览业发展报告》[14]对中国展览业宏观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对中国展览业现状进行全景式调研与 总结 。《报告》指出在展览业管理体制方面,从全国情况看,以多头审批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体制逐步发生转变;就地方来看,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展览管理体制各具自己的特色。“十五”期间中国展览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不足是,展览行业的宏观主管部门不够明确,展览项目“多头”审批带来诸多弊端,政府错位造成展览产业化严重滞后,“块块分割”使国内展览市场竞争日趋剧烈。
  《关于中国会展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范畴》[15]一文中提出从1988年到2005年,我国对展览活动的管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9年)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主管部门出台若干展览管理办法,有关部门开始对展会活动进行管理研究;第二阶段(2000-2003年)会展经济的概念已经明确提出,围绕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开始加强,各种研讨活动日益频繁;第三阶段(2004年以后)会展经济政策理论研究进入了系统规划、分工协作、逐步细化、深入探讨的阶段。
  从宏观上看,当前中国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6]是展馆建设过热,资源浪费严重;展览项目数量多、水平低,增长粗放;市场竞争无序,行业规范缺失;“面子展”过多,一些 企业 负担过重。究其深层次原因,认识存在误区、政府职能错位、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政策指导与 法律 规范是主要的因素。面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国展览业迫切需要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从宏观角度加以引导、规范和促进,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立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的发展模式,以保证展览业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应丽君、张西振[17]认为在中国展览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中,只有少数的问题决定着中国会展业的效率与成果,决定着整个会展业能否做大做强,决定着中国会展业的整体成功。中国会展业做大作强的一个关键是要发展“会展产业群”,提高会展业的附加值,发展会展产业群和提高会展业的附加值是我国未来会展业战略发展的一项基本措施。刘大可认为[18]制定会展业政策要先处理好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制定限制性政策还是鼓励性政策,二是遍地开花还是某些区域优先发展,三是展会与大型活动同步发展还是分类区别优先发展,四是如何处理保护民族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我国城市发展会展经济普遍存在着定位盲目、规划滞后、政策乏力和政府“错位”四大问题[19],如何根据每个城市自身的实际,充分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对本地会展业的发展准确定位,做出可行的规划,并给予有力促进,是各城市政府不得不要面对并加以认真研究的严峻问题。会展规划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及城市建设规划相协调,要按照发展定位,注意扬长避短,统筹规划,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四、会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张风林[20]对长春市展览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指出,会展理论界一般认为会展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而对农业、制造业等第一、二产业却没有多大带动作用,但实际情况是会展经济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所有门类。近年来农业、制造业等会展项目作为整个会展业的组成部分,发展同样迅速,通过展会对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展示、推介,有力地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以长春市每年举办的100多项会展活动分析,会展业在国民经济20个门类、98个大类、395个中类和914个小类中,能够起到直接拉动作用的,分别占18个、55个、104个和160个席位,分别所占比例为90%、56%、26%、18%。
  储祥银通过对北京和一些城市会展活动的实证研究[21],认为鉴于目前我国会展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会展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可能太大,人们不能对其寄予太高的期望,会展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支柱产业的提法只能是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还需要进行相当艰苦的努力。各城市应当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会展经济的功用,切忌好大喜功,一哄而起,盲目上马,兴建大型或超大型会展场馆,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应当认真分析自己城市的文化传统、产业和消费结构特点、实际城市辐射能力,立足于挖掘当地会展资源,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立足创办自己的会展品牌,办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会展活动。
  会展活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四个方面[22]:第一,促进经贸交流,带动贸易投资合作;第二,促进产业发展,带动产业配套;第三,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 交通 、住宿、餐饮、 旅游 、电信、保险、商业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第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主办、主导一些展会活动是必要的,但目前政府主导型展会过多过滥,且普遍存在着效果不佳、效率不高、效益低下的问题[23],应按照“三效、四化、五转变”的思路加快改革、转型。所谓“三效”,指的是展会转型改革的目标要明确,也就是要提高效果、提高效率、讲求效益。所谓“四化”,是指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必须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基本运作路径。所谓“五转变”就是要转变思维定式、转变运作机制、转变组织模式、转变评估作法、转变增长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贸促机构作为特殊的“半官方”组织,要在中国展览业的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定位,成为特殊的展览组织者、展览同业商协会的“领头羊”和展览行业管理的参与者,而商务部门则主要是作为展览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
  关于政府主导型展会问题,储祥银认为对于政府该不该办展,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政府办不办会展,而在于政府以什么方式办会办展[24],以及政府参与运作的程度有多深,对市场机制影响有多大。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为了扶持会展行业的发展,将中国的会展行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化进程,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和资源,发起、倡导乃至主办某些会议和展览,只要不是导致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就应当支持。他还认为世界会展发达国家地区会展发展和经营管理模式,有三条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25]:一是政府支持不可或缺;二是协会协调责任重大;三是市场调节不容忽视。参照国际经验,具有中国特色会展行业经营管理体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和完善会展行业的管理和运营,让政府、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在市场上充分融合和发挥最佳集合效应。我国应当尽快建立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有利于促进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规范经营,协会沟通协调,政府、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三位一体共同借助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会展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关于中国会展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范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7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57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c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