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本文选题:知识经济 + 城市空间结构 ; 参考:《天津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摘要】: 当今社会,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家都毫不例外地深受知识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知识经济社会是人类经历农业和工业经济社会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社会形态,必将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而未雨绸缪,超前研究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揭示知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与之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开展基于知识经济的城市空间结构实证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本论文采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就知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这一前沿课题开展开拓性研究,形成了如下主要结论: 1、城市空间结构既是一种空间现象,更是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发展始终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空间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空间结构将呈现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循环周期运动,但每一周期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呈螺旋式上升和提高的过程。 2、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或是为了探索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或是为了解决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因而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阶段性。任何脱离经济社会构建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因而将知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构建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3、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将主要呈现出城市外部空间结构与全球和区域融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重构两个突出特征。 4、知识经济和城市空间结构不仅是非平衡作用的产物,而且是一种最为典型的耗散结构,因此,本课题试图以非平衡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5、为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天津要在积极推进京津冀地区空间一体化,构筑京津世界级城市连绵带的同时,加快开发建设知识创新园区、滨海产业和物流园区、北部休闲度假区,形成知识经济、产业经济与旅游经济齐头并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based economy society is another important economic and social form of human being after experiencing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society. It will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so we should plan ahead and stud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knowledge economy ahead of time. It is not only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reveal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econom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but also to establish the corresponding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based on knowledge economy. And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practice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crossing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combining theory with demonstr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arries out pioneering research on the frontier subject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comes to the following main conclusions: 1.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s not only a spatial phenomenon, but also an economic phenomeno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lway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ill present a cycle of concentration, dispersion, re-concentration and re-dispersion, but each cycle is not simply repeated, but a spiral process of rising and improving. 2. The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s either to explore the law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or to solve th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faced by the economic society in a certain period, so it has obvious epoch and stage. Any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hich is divorced from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can only become a castle in the air. Therefore, the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an b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3.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ill mainly present two prominent featur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urban ex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with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4. Knowledge econom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re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unbalanced action, but also a typical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on-equilibrium system. 5.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dapted to the knowledge economy, Tianjin should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park while actively promoting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continuous belt of world-class cities in Beijing and Tianjin. The coastal industry and logistics park, the north leisure resort area, forms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industrial economy and the tourism economy go hand in hand, the benign interaction situ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062.3;F2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文;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与我们的选择[J];理论观察;1998年05期
2 中国农业银行徐州市分行课题组;;略论发展知识经济的金融对策[J];现代金融;1998年07期
3 毛晖;邵稳重;;知识经济时代的财政政策[J];中国财政;1998年10期
4 马华锋,张新洁;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会计的挑战[J];四川会计;1999年03期
5 刘军,王兆华,尹建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营销策略探索[J];煤炭企业管理;1999年01期
6 寇德广;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会计浅析[J];煤炭企业管理;1999年03期
7 崔晓红;;提高农行经营者素质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J];贵州农村金融;1999年05期
8 杨秀兰 ,陈发俊;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战略[J];投资北京;2000年09期
9 白晓瑞;浅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J];农业经济;2001年08期
10 雷志柱;;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导模式创新[J];领导科学;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勇;;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可持续发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孙斌栋;涂婷;石巍;郭研苓;;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交通疏解绩效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胡继元;翟国方;张晓丽;王磊;;震后原地重建城市空间重构一般规律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高杨;吕宁;薛重生;杨林;;基于RS和GIS的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5 方新;连燕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重建国家创新系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张林治;;浅论图书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思考[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云珠;;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机遇与服务的特点[A];向数字化转型的图书馆工作[C];2004年
8 江淑芳;;科主任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室管理[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向河;宁华东;刘林;李楠;隋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的新模式——浅议大学虚拟创新园建设[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陈新克;;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设想及对策[A];新世纪人才战略研究——黑龙江省人才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楼荣敏;知识经济呼唤创新运营模式[N];文汇报;2006年
2 ;人不成功的5个原因[N];民营经济报;2009年
3 张英;代理商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发展[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赵建国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知识经济呼唤弹性就业观[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焦作市企业发展服务局行业科;企业文化建设的五大方面[N];焦作日报;2007年
6 张洪明 武警山西总队医院;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7 张素芝;把握知识经济时代脉搏提高领导工作创新水平[N];大众科技报;2008年
8 中国工商银行周口分行人力资源部 孟冬梅;浅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N];周口日报;2009年
9 中央党校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尹永纯;更新教育观 拥抱知识经济时代[N];大众科技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刘贵成;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企业管理培训和心态调查[N];朝阳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力君;知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王德君;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邢兰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冉秋红;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王战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秦剑军;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8 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永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03年
10 苏杭;日本中小企业发展与中小企业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艳梅;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及其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成小梅;转型期洛阳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崔海波;我国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志刚;以土地置换为主要手段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开封为例[D];河南大学;2001年
5 欧军s,
本文编号:1795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79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