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经济形态研究
本文选题:可持续发展战略 + 经济形态 ; 参考:《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经济形态选择问题。经济形态是 一个比较模糊的经济概念。本文将经济形态概念定义为经济发展一定阶段上 生产力状况的总和,并以此划分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三种经济 形态。所以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经济形态研究必然涉及当前社会经济领 域两大热点问题,,即“可持续发展问题”问题和“知识经济”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中国发展知识经济问题是本文的一个 特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而具体的经济形态只是实现这 一目标的手段。因此联系可持续发展来讨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问题更具目的 性。 本文首先进行理论研究,然后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作系统分析,最后通过 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形态理论研究表明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 经济形态,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和阶段分析表明中国现阶段不具备全 面发展知识经济的现实条件。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尚处于工业化快速 起飞阶段的中国而言,在作经济形态选择时面临一种两难困境。针对实证分 析、研究中产生的这一两难困境,本文探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经济形 态选择的价值判断标准,即“现实性”和“赶超性”两性标准,并以此标准 作指导,合乎逻辑地推出了“知识型工业经济”或简称“知识工业经济”这 一新概念。知识工业经济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形态理论与中国特殊国 情相结合提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形态。 本文明确提出经济形态概念,探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经济形态选 择的两性标准,并归纳出“知识型工业经济”的新概念。“知识型工业经济” 的概念的提出,对深化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和加 速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另外,结合“可持续发展”探讨“知识经 济”也是对扩大知识经济研究范围所作的一种有益尝试。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hoice of economic form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The economic pattern is A vague economic concep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form is defined as the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um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three kinds of economy: agricultural economy, industrial economy and knowledge econom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gricultural economy, industrial economy and knowledge economy. Form.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economic form under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must involve the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leadership. There are two hot issues in the field, name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knowledge economy. From the ang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one of th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ommon goal of all mankind, and the specific economic form is only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The means of an end. Therefore, it is more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in China in the li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x. This article first carries on the theory research, then makes the system analysis to the Chinese actual situation, finally passes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discover problems, propos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The stud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economic form theory shows that knowledge economy is a ki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nd stage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s that China does not have a complete economy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of developing knowledge economy.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are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takeoff stage, China faces a dilemma in making the choice of economic form. In view of the empirical sc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conomic situation under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criteria for judging the value of state selection, that is, "reality" and "catching up" between the sexes, and using this criterion As a guide, the logical introduction of "knowledge-based industrial economy" or "knowledge industrial economy" A new concept. Knowledge Industry econom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y of Economic form and the Special country of China A kind of economic 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ut forward by the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emo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form and probes into the choice of economic form under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Select the gender standard and sum up the new concept of "knowledge-based industrial economy". "Knowledge-based industrial economy" To deepen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o promote the two fundamental changes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has certai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In addi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discussion of "knowledge classics" Economy is also a beneficial attempt to expand the scope of knowledge economy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F12;F06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莉;;试论中国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西藏发展论坛;2011年04期
2 李红建;李青青;;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3 张世军;;浅析林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07期
4 刘余魏;;学习型组织构建与企业战略实现[J];知识经济;2011年17期
5 黄玉永;;金融业创新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2期
6 王隆丽;;谈水土保持与水利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7 丁茂兰;;加快水利建设 促进甘肃藏区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年14期
8 王琨;;节能减排工作之我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6期
9 李营;;浅谈海洋科普与中国大国发展[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02期
10 秦丽;;务实与务虚[J];信息方略;201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淑慧;;实践“三个代表”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集[C];2003年
2 吴云勇;;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对策分析[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刘喜良;鲁战会;;食品工业中的农业问题初探[A];北京食品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9年
4 陆大道;;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山地住宅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A];中国山地住宅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翟礼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筑工程地质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志祥;;ADS与核能可持续发展[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龚胜生;郑利;;论西部公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陈烈;赵波;;县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地理学和地理教育[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王民;;论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宁耘;林树权;;浅析制约北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能源战略——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N];中国电力报;2005年
2 贾新光;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要过四道坎[N];中国交通报;2005年
3 李烈;试析福建乳业可持续发展问题[N];福建科技报;2005年
4 记者 孙春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N];吉林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佘锦;碧水蓝天赛江南[N];南方日报;2005年
6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章念生;欧洲重视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7 中共通化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田玉林;努力推进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N];通化日报;2005年
8 王祥;节约型企业[N];天津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范占英;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许强;505,世界扬威500年[N];经理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王飞儿;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王旭东;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D];暨南大学;2001年
4 赵书茂;基于GIS的区域可持续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5 邓旭;四川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教育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关涛;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7 李文;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邱丰;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华;我国蔗糖业竞争力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10 陈艳莹;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实现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立栋;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经济形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
2 项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企业的应对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3 杨恺钧;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4 吴定玉;湖南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5 龚克;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D];湖南大学;2002年
6 付宏安;陕西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7 苏青;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教师素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宋志红;创新与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一个引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9 汤萱;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魏敏;农业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与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00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800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