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市场主体的分散行动能否导向市场协调——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观审视

发布时间:2018-05-04 21:51

  本文选题:奥地利学派 + 个人知识 ; 参考:《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06期


【摘要】: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将市场理解为一种均衡状态,并基于各类给定的完全知识论证市场的有效性,奥地利学派将市场视为由企业家推动的一种动态过程,其基本机制就是竞争。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中的个人知识具有主观性、分散性、排他性和默会性等特征,社会经济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以最佳方式使用这种个人知识,在这方面市场机制相对中央计划体制拥有明显优势。动态市场中通过竞争形成的市场价格能够反映各种资源和产品的相对稀缺程度,是信息披露、传播和利用的有效机制,同时有助于企业家发现并利用利润机会并最终实现市场协调和市场秩序扩展。正是基于对个人知识和市场动态发展过程的强调,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已经替代新古典经济学成为很多经济学人支持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基础,然而,奥地利学派明显地夸大了个人知识在社会决策中的地位,忽视了个人行为的非理性,从而无法发现自发市场中的内卷困境。因此就奥地利学派对自发市场的推崇及其各种经济自由主义主张,我们应该持有审慎的态度。
[Abstract]:Unlike neoclassical economics, which regards the market as an equilibrium state and demonstrates the validity of the market based on all kinds of given complete knowledge, the Austrian school regards the market as a dynamic process driven by entrepreneurs, and its basic mechanism is competition. The Austrian school stressed that personal knowledge in the market is characterized by subjectivity, fragmentation, exclusiveness and tacit, and that the core of socio-economic problems lies in how best to use such personal knowledge, In this respect, the market mechanism has a clear advantage over the central planning system. The market price formed by competition in the dynamic market can reflect the relative scarcity of various resources and products. It i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information disclosure, dissemination and utilization. It also helps entrepreneurs to discover and exploit profit opportunities and ultimately to achieve market coordination and market order expansion. Based on the emphasis on personal knowled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dynamics, the Austrian school of thought has replace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many economists to support market effectiveness. The Austrian school obviously exaggerates the position of individual knowledge in social decision-making and neglects the irrationality of individual behavior. Therefore, we should be cautious in regard to the Austrian school's adoration of spontaneous market and its various economic liberalism.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基金】: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与政策体系”(项目号:2016WCXTD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9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铭;市场过程、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奥地利学派的视角[J];经济评论;2002年03期

2 刘志铭;奥地利学派与制度经济学:能否架起沟通的桥梁[J];学术月刊;2005年04期

3 陈新岗;张秀娈;邱元东;;现代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的最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年10期

4 R·艾伯林,莫皆;奥地利学派在20世纪世界经济思想发展中的作用[J];国外财经;1994年01期

5 周游;;重谈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试析解释学转向给奥地利学派带来了什么?[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02期

6 贾根良;奥地利学派的演进:传统与突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3期

7 韦森;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及其在当代经济科学中的意义及问题[J];学术月刊;2005年04期

8 周瑞峰;刘立门;;《经济学的哲学》中的芝加哥学派与奥地利学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黄雄;;奥地利学派:时间与无知的经济学——评卡伦·沃恩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熊红星;;抛弃反垄断——奥地利学派垄断思想述评[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志刚;;奥地利学派的制度分析方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2 黄春兴;;制度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接受性之概念[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冯梅;刘方;;试论在和谐社会条件下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世界经济主管 高连奎;视现象为规律:奥地利学派的误区[N];上海证券报;2014年

2 叶敏;少数派立场的复兴[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辛明 书评人;脱离主流的另一种经济学说[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袁东;承认个人主义的集体[N];上海证券报;2011年

5 胡飞雪;奥地利学派理论对当今中国有特别意义[N];上海证券报;2013年

6 宫敬才 (本报书评人);“两兄弟打架”为哪般[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冯兴元;柯兹纳:“请正视市场过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8 信孚研究院研究员 秋风;我们需要经济学理论大转型[N];中国经营报;2011年

9 张维迎;反思经济学(下)[N];经济观察报;2014年

10 梁捷;自由主义经济六十年[N];上海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正云;基于奥地利学派市场过程理论的创业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杨日鹏;二十世纪上半期社会主义经济核算论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志铭;微观经济干预:理论基础与制度边界[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梦琦;现代奥地利学派方法论及对经济分析的意义[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桂萍;产业组织理论的奥地利学派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郑晓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比较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4 曹念祖;现代奥地利学派企业家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王帅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启示与借鉴意义[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6 王元飞;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7 郑洪龙;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利润理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8 刘淇;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4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844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9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