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经济基础概念的嬗变

发布时间:2018-05-13 10:11

  本文选题: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 ; 参考:《黑龙江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摘要】:经济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济基础理论体系。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经济基础理论的创立,才使人类认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成为可能,可以说经济基础理论是人类认识社会发展的钥匙,是指导人们实践的理论。 我国理论界一直对经济基础的概念以及什么是我国的经济基础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单一基础论,即认为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第二种是综合基础论,即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上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单一基础论一直被人们接受。今天,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使单一基础论面临困境,综合基础论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正确地对我国的现实的经济基础进行定位,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概念的真正含义,对于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Economic base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concept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basic economic theory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mankind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law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theory is the key to human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the theory that instructs people to practice.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and viewpoints on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base and what is the economic base of our country. In summary, there are two main viewpoints: the first is the theory of single foundation, that is, the economic basis is the dominan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second is 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basis, that is, the economic basis is the sum of all kinds of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planned economy, so the single foundation theory has been accepted by people all the time. Today, we are establishing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non-public economy, which makes the theory of single foundation face difficulties, and 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foundation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rrectly position the realistic economic basis of our country and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Marxist economic basis for guiding us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10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黄涵华;完善我国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邹舒然;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2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882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d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