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莱芜市北部新城绿色生态城市规划与控制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5-12-11 11:49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莱芜市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空间拓展速度较快,城市组团发展迅速,外围组团和一些城镇发展非常活跃。

2008 年,莱芜市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编制完成《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全面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完成了青草河旧城改造等一批城市环境治理项目,在“国家卫生城市”的基础上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了“五连冠”。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要完成1000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1 万美元。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建设“三大产业板块”、“四个功能区”和农高区,打造产业发展集聚区;初步搭建起“一主两副一区”发展新格局。

2009 年 5 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对《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08—2030)》进行批复,提出要把莱芜市建设成为“鲁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国家新材料产业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态旅游城市。”

2012 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加强济南与周边城市之间城际联系、分工协作、重大基础设施共享,而位于莱芜北部的口镇由于地理上临近,可以成为莱芜市对接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桥头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来看,所谓生态城市应该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及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与综合建设,培育环境优美的生态景观,以诱导整体、协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殷实、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态社区,并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首次城市化进程开始于19世纪末的工业大革命,它的加速导致了城市和乡村的严重对立,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城市问题凸显,于是人们开始呼吁政府、社会来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田园城市”的理想城镇模式也因此而诞生,标志着人们开始走向生态城镇的探索之路。

1898 年,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发表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一书,从社会改良的角度,提出建设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的构想,追求将积极的城市生活的所有优点、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社会福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目标,倡导着建立一种“田园城市”来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随后,英国开展了“田园城市”运动,并构建了莱奇沃思(Letchworth)和韦林(Welwyn)这两座田园城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也一直对后来的国际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1915年,英国生物学家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一书,揭示了城市在时间和空间发展中所存在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复杂关系,并依据客观事实对城市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环境的潜力与限度对居住地结构特点和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提出将自然地域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强调人类社会只有和周围自然环境在供求关系上取得平衡,才能持续保持活力。


第 2 章  莱芜市及北部新城现状分析


2.1 基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莱芜市位于整个山东省的地理中心,如图 2-1 所示,可在三小时内到达全省大部分县市。“十二五”规划聚焦服务业大发展,加快城市转型,服务发展,济南都市强势带动,促进产业提升。口镇地处鲁中,是山东省的地理中心区域,位于济南都市圈东南部,为济南都市圈核心辐射圈层、济莱协作区节点,距泰安约50 公里,距淄博约 70 公里,距济南约 70 公里,属于济南、淄博、泰安三市 1 小时辐射圈。

口镇位于莱芜市北部,东临苗山镇,西接羊里镇,南连张家洼街道、方下镇,北靠雪野镇、茶业口镇,是市域南北向发展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口镇位于莱城区中部,是莱城区的地理中心。北距雪野旅游区约15公里,南距莱城区约15公里,为联系两大组团联系的中间纽带。北部新城(口镇)为莱芜市“一体两翼”中的北翼,是联系莱芜市主城区与雪野旅游区之间的重要节点,是将城市内部服务功能区与外部服务功能区紧密联系的重要城市组团,如图 2-2 所示。老镇区及其南侧新行政中心共同形成城市综合发展区,作为规划中的城市中心,联动西北片区、西南片区和东北片区,打造莱芜市北部新区的三大和谐片区。

莱芜市北部新城绿色生态城市规划与控制管理研究


2.2 现状解读

2.2.1  土地利用现状

2.2.1.1 居住用地

口镇现状居住用地面积365.5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25.7%。现状居住用地主要为二类、三类居住用地,主要集中于吐丝口路与汇林南路附近区域,存在建筑密度过高、公共绿地、消防通道、卫生设施、排水系统不足等问题。农村居民点与城镇住宅混杂,住宅质量、标准、式样参差不齐,居住环境有待提高。周边还散落分布着大量的农村居民点,主要沿公路、乡村小道分布,住宅以1-2层为主,居住环境质量不高、配套设施滞后,且住宅占地过大,土地利用较为浪费。

2.2.1.2 行政办公用地

现状政府位于土丝口路与澳门南路交界处,同时在现状香港路北侧,澳门路和亿翔南路之间有集中办公用地一处。

2.2.1.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现状公共设施用地79.7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5.6%。主要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包括:

(1)行政管理(A1)

口镇现状行政办公用地14.5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0%。原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吐丝口东路与正顺路之间、澳门路两侧,包括镇政府、工商所、派出所、国税局等机构用地。市级、区级政府集中于凤城街道,行政服务职能发挥受到一定限制。

(2)文化设施(A2)

口镇现状文化设施用地 2.7 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 0.2%。现状文化设施仅有位于莱城大道与固德路附近的科技示范园,设施不足,尚未形成口镇的文化活动中心,不能满足居民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城镇品位的不断提升。


第 3章   北部新城规划设计条件与基本思路........... 25

3.1 规划设计条件分析.........25

3.1.1  莱芜北部新城发展战略规划 ............. 25

3.1.2  莱芜北部新城发展总体规划 .........26

第 4章   北部新城规划设计方案 ............ 33

4.1 用地规划 ................... 33

4.1.1  镇区用地综合评价................. 33

第 5章   北部新城规划控制管理....... 61

5.1 用地控制............... 61

5.1.1  地块划分原则..................... 61


第 5 章  北部新城规划控制管理


5.1 用地控制

5.1.1  地块划分原则

地块划分遵循以下原则:

(1)尽量保持地块使用性质的单一性。

(2)照顾户主用地产权,兼顾基层行政管辖界限。

(3)以城市道路、街道、河流等作为地块的界线,局部也可以围墙为界。

(4)考虑土地价值的区位差异。

(5)满足标准厂房、仓库、综合市场等特殊功能的要求,适应建筑群体组合及城市设计需要。

(6)旧城改建中还应考虑合并同性质、同质量建筑的可能性,兼顾街道和消防通道等要求。

(7)统一开发成片建设的地块宜大,零星开发的地块宜小。


第 6 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文通过对莱芜市北部新城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及莱芜市的实际情况分析表明,莱芜市北部新城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也是莱芜市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必然要求。

(2)通过对莱芜市及北部新城的现状分析表明,莱芜市北部新城在用地结构、用地功能布局、景观绿地组织、交通带动效应等方面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用地结构模糊,核心作用不够突出;用地较为混杂,功能区分不够明确,缺乏规划机理,不能满足未来新城发展的要求;绿地所占比例偏低,重要道路两侧建筑里面单调,城镇景观缺乏特色;铁路周边的经济活力未得到提升,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带动效应尚未显现。

(3)济南都市圈的发展对莱芜市及北部新城的影响,以及口镇自身良好的自然景观,为莱芜市北部新城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等优越条件,使得将莱芜市北部新城打造成集行政办公、科研教育、文化展览、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城市新区成为可能。

(4)通过对莱芜市北部新城的发展定位、空间要素和结构的分析表明,北部新城发展战略宜采用组团发展模式,形成“一心六组团”的功能布局,其中“一心”是指中心组团,即城镇综合发展区;“六组团”分别指西南组团、南部组团、西部组团、东北组团、北部组团、和东南组团,分别对应西南部先进制造产业区、南部商务商业发展区、西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区、东北部生态旅游研发培训区、北部产业调整提升区和东南部商贸物流区等六个区域。

(5)通过结合启动区的用地布局及道路交通网络,提出了将北部新城打造成“一轴、两带、四心、五片”的规划结构,其中“一轴”是指位于启动区中部,南北向串联起商务办公核心、文化核心并向南延伸至龙马河的城市发展轴;“两带”是指沿龙马河的南北向生态景观带以及汇林大道和汇林南街之间东西向的城市景观带;“四心”是指市民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商务办公中心以及创意产业中心;“五片”是指中部公共文化片区、南部商业办公片区、北部居住片区、南部居住片区以及龙马河东侧的创意产业区。

(6)通过对镇区扩展方向的约束条件分析表明,城镇用地发展向西南扩展最优,镇区扩展方向遵循“东控、西延、北优、西南拓展”的原则。

(7)通过对规划区地形地貌及北部新城现状道路建设情况的分析表明,启动区范围内路网宜形成“5横 3纵”的棋盘式方格网状结构。其中“5横”是指正顺路、镇南街、香港东路、汇河大道和鲁矿大道;“3 纵”是指莱城大道、深圳路和长勺路。

总之,建设莱芜市北部新城绿色生态城市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将是通过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来引导招商投资,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采取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的办法来吸引更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促进规划区的建设和改造。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9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b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