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从政府主导角度谈谈城市旅游业升级发展问题——以江西宜春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5-12-11 11:44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旅游产业地位得到了相当显著的提升,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大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所以,,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将面临新的挑战。在新的发展时期,政府同样需要对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旅游产业政策等进行总结、定位、思考,同时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宜春市近些年的旅游业在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后,一定程度上已取得了相当耀眼的成绩:拥有了“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旅游业在第三产业里中流砥柱的位置日益凸显,面对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的新机遇,宜春市委、市政府已将旅游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以期使旅游业在宏观经济格局中发挥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作用。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助于图书馆、数据库等手段,搜集所需的信息与资料。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经过对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各种学术观点,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

(2)社会实践法:本人现工作于江西省宜春市财政局,与宜春市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有频繁的工作往来,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针对宜春市旅游业深入调研,咨询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负责人,对成果进行验证,掌握客观情况,从而为本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来源。

(3)问卷调查法:作者配合明月山旅游局一起,对本论文实证研究的城市—宜春市进行了多次景区实地的问卷调查,2013 年 12 月到 2014 年 1 月分别对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风景区的游客随机选取采访对象,发放并收回有效采访问卷500份。

(4)比较研究法:本文选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案例进行对比研究,不仅对本研究具有借鉴作用,并丰富了该研究的事实依据。

1.2.2  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是:

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归纳总结现有关于政府主导的城市旅游产业升级理论及研究成果,对政府主导下的宜春市城市旅游产业升级发展进行 SWOT 分析,论述宜春市当前实施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积极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宜春市旅游业深入调研,咨询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负责人,借鉴中外政府主导的城市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宜春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环境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等等现实情况。

然后运用理论知识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最后做出完善宜春市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路径思考,对政府主导下的宜春市城市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的给予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指南和建议。


第 2 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政府主导的城市旅游产业升级发展概述

2.1.1  政府主导的内涵与特点

政府主导型的概念在中国的引入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家旅游局倡导实施并且把它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战略在国内加以推动。

政府主导型作为推动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有明确的内在涵义的,它既不是将市场排斥在外,也不是由政府来包办一切,当然更不是政府与市场之间没有分工。因此,政府主导型不等同于政府包办所有,不会就只是使用行政手段、计划方式来分配处置资源,当然也绝不可能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方向完全背离的方向行动。

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无限制地强化政府规制,政府主导模式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在干预和控制经济具有传统优势地位的国家或地区;二是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推进的国家或地区。从目前的国情来看,由于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及对旅游业外部性干预的需要,中国的旅游业十分有必要实行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

当然,政府主导绝不等同于“政府主宰”,也不等同于“政府主财”、“政府主干”。我国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演化进步,是一个不断与市场化改革相融入、相适应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一定会将逐渐得到重视和强化。但是,政府始终是市场力量实施的根本,它为后者提供各项制度保证。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升级理论

我国旅游产业前后经历过两次产业过程,第一次是旅游产业化,第二次是旅游的快速化发展。伴随着当前国家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以及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旅游产业迎来了新一次的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期。在完成了旅游产业规模扩张、旅游三大市场得到良性发育,特别是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等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与旅游产品品质的提高有如箭在弦上、势在必然,我国旅游产业已进入第三次转型升级发展机遇期,这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阶段以及旅游需求变化形成的市场力量因素推动的结果。随着宏观大环境特别是新时期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推动经济增长为目的、以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为依托、以组团观光旅游为主要方式的中国旅游产业体系已经很难适应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王永和,2007),在自身成长的直接驱动和外部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间接策动下,我国“旅游产业的功能、形态、结构、动力都面临深刻的变革”(马波,2007)。中国旅游产业已进入新的转型发展期。

我国一些旅游较为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已先行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并且形成了各种类别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如北京市的文化旅游休闲模式、云南省的旅游产业二次创业模式、浙江省的生态休闲的杭州模式、广东省的康体度假休闲模式、上海市的会展商务旅游休闲模式、海南省的国际旅游岛休闲模式等。这些百花齐放的新模式各具特点,且符合自身实际情况。


第3章  政府主导下的宜春市城市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的SWOT分析..........9

3.1  优势(strength)...................9

3.1.1  旅游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为产业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 .........9

3.1.2  旅游资源优势 ............9

第4 章  中外政府主导的城市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22

4.1  国内的成功经验............22

4.1.1  国内政府主导的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22

第5章  政府主导下的宜春市城市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的对策.........26

5.1  发展投资与管理建议................26

5.1.1  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 ............26


第5章  政府主导下的宜春市城市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的对策


5.1  发展投资与管理建议

5.1.1  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

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宜春市旅游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由政府主导的旅游产业链已经形成,为宜春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这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就必须适度加快以市场来推进产业发展。宜春旅游的产业链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城市的整体营销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多种投融资渠道来弥补旅游建设资金的不足。

国家已经给旅游业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投融资体系,对地方旅游的投融资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宜春市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整体经济实力较弱,还处在观光旅游阶段,急需新的投资加入到旅游这个大产业,政府应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政策,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投资旅游产业。根据“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求,针对各个薄弱环节分别设计合理的可以推向市场的项目,依靠民间资本使宜春旅游产品得以提升,把宜春建设成国内重要的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中心,使宜春成为最适宜休闲度假的风景旅游城市。

各级财政应该建立稳定、合理的导向性资金渠道,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大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建立旅游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同时进一步支配好这些资金,定期发布产业指导目录,提高旅游资金利用效率。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旅游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探索以奖代补的模式,支持乡村旅游、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尽管对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一直以来就有各种不同见解,但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国内外的旅游业的发展经历证明这是一条成功经验,这既有早期旅游市场本身缺失的需求,也有“大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意志体现。宜春市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城市旅游产业升级发展过程,通过相继推出的政府扶持政策和发展举措,对旅游业逐渐加大支持力度,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下一步,应当继续实施更加强而有力的旅游开发“政府主导型”战略,将旅游业的产业升级发展、结构调整作为重点,鼓励引导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投资方式参与旅游业,加大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同时应持续调整政府职能,强化市场主体。在这方面以上海和广东为代表的沿海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比处于内陆省份的宜春市先走了很长一段距离,但是距离整体制度化的工作目标同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政府更加解放思想,更加大胆探索,为旅游升级发展创造出新的模式。

宜春应重点策划、全力打造一批区域内有独占优势、区域外有广泛影响和轰动效应的项目集群,实施“旅游强市”战略,突出“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总体定位,全力塑造“月亮之都、禅宗圣地”的旅游总体形象。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开拓客源市场、做旺人气宣传,通过招商引资和向上争资,加快项目建设,加强行业监管,实现宜春旅游从升温到升级的转变。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9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2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