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外汉学《中国现代小说史》作品的文学批评
导论
北美汉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产生了数量众多,成绩斐然的研究成果。真正开启了北美汉学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并为这一领域建立起新的学科理论范式的,是夏志清和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著作一版再版,以及四十多来围绕它的批评或赞誉,为它平添一层传奇的色彩。而这部著作历经近半个世纪仍保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一说它从开始到现在,见证了北美汉学从无到有、走向繁荣的整个历程。这本书原用英文写出。夏志清从 1952 年着手准备,直到 1959 年才全部定稿付梓,到最后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已经是 1961 年了。该书的出版不但为夏志清谋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职,同时在书评榜上亦颇受业内人士好评。当时,美国汉学界真正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者极少,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各方面的资料亦不是很齐备。在这样的情况下,,夏志清的研究和写作基本上是从零开始。而他勇敢既勤,积累亦深,集近十年之功写出这样一部煌煌巨著,可说是做了一件拓荒性的工作。从此,北美汉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注的研究开始形成。该书于 1971 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再版。这是一个增删本,增加了一章《1958 年以来中国大陆的文学》("Communist Literature Since 1958")和两篇附录。其中的一篇《现代中国文学的感时忧国精神》(Obsession with China: The Moral Burde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反映了夏志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判断。这篇文章和这个观点日后亦成为学界长久讨论和引用的资源。之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于 1999 年出版了这本书的第三版。
...........
第一章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构架与经典论述
一 整体构架
除了小说,夏志清连同介绍了其它文学形式,还在每一编的第一章中讨论了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让读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情况有较完整的了解。在第一章《文学革命》中,夏志清对新文学的白话诗人的写作所面临的困惑进行了讨论:除面对辉煌绚烂的旧诗成就和传统法则外,他们还为新诗的韵律感到困惑。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夏志清的有些结论也只能视为一家之言。比如他称赞对闻一多等人“重音”实验,而我们知道,实际上汉语的轻重音对表达意义并没有太的影响,因为重音是根据诵读或者交流目的的意愿强调的。在《第三编:对抗战期间及胜利后的中国文学》的介绍中,夏志清也精彩的分析了抗战历史剧蓬勃发展及后来消退的原因。
二 “人的文学”与“感时忧国”:夏志清对中国现代小说的总体阐释基调
为了进一步表达夏志清对中国读书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以及文学在中国社会历史的作用,他说:“中国读书人应该关心中国文化的前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身就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部分,今天不会再有人像有些五四时代的思想家一样,向祖宗宣告独立,发誓不读古书。唯其我们相信中国文化是一脉相传的,而且唯其我们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在文艺科学方面有光辉灿烂的表现,通过研究传统的思想、文学和一切文物之都不得不抱一种批判态度。周作人《人的文学》代表了五四时代的精神,说话不免过分激烈,但在多少中西学者用纯文学观点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档口(且不太少数人以中国古人自居来欣赏古代文学),‘人的文学’这个观念仍是值得我们借鉴活用的。”
第二章 夏志清文学史观的构建............................28
一 与普实克“论战”中的文学史观...........................................28
二 对大陆文学史的观点.................................30
三 比较方法中的文学史视野.....................30
四 文本细读的史论价值......................33
第三章 影响夏志清文学批评观的西方因素......................36
一 夏志清与“新批评”学派理论.....................36
结 语 ..................................43
第三章 影响夏志清文学批评观的西方因素
一 夏志清与“新批评”学派理论
新批评强调研究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并认为文学作品是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也是完整的而层次丰富的艺术体,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新批评的理论核心逐渐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进行文学研究活动。他们认为揭示作品与作家的关系或者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对于说明文学作品独特而完整的美学价值没有任何帮助。于是,新批评派的文学批评活动主要集中于作品本身的研究,通过分析作品的内在构成来进行论证。他们因此格外重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象征与意象、结构与肌质、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等与作品直接相关的因素。从新批评借鉴观点和研究方法,为初次写作小说史的夏志清提供看了一个便利的选择。然而夏志清对新批评的态度认同中有超越,较为复杂。他先是肯定沃伦与布鲁克斯等老派批评家“并未走火入魔”,对“比‘新批评’更新的批评”也就不大在意了。
二 夏志清与李维斯“大传统”
在《伟大的传统》中,李维斯用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讨论艾略特及其文学作品。他对其小说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评论,其着眼点是基于艾略特的“道德关怀之癖”。他认为,艾略特的艺术活力毋庸置疑来自对人性道德问题的强烈关注。她在《罗慕拉》充分显示了小说家对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明的复杂态势表达出强烈的关注和兴趣。她的杰作《米德尔马契》完美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主题;她最后一部作品《丹尼雨•狄隆达》不仅反映了她对人性普遍道德本质的深刻洞悉,同时还展示出她对人性的关怀。一位文学批抨家的真诚和坦荡可以通过深入透彻的研究与富有激情的评析彰显无遗。由此可见,李维斯的目的是要展现艾略特对大传统的理解,而不单是从道德层面上去分析,这个道德层面的意义则是作为一把闪现着人性关怀和社会现实批判的文学标尺。
...........
结 语
海外汉学家比本国国学研究者具有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作为北美汉学家的代表人物,夏志清和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正是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学的一次批评理论实践。他的批评观念体系,其深层的核心理念体现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和中国儒家文化的融合和互渗。所以他的文学批评,既有来自西方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不失中国诗学之“血脉”,在批评标准上,坚持以发现美的作品为己任,人文主义道德关怀为原则,在研究方法上,坚持文本细读、中西比较方法、从作家成长求学的经历来证实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也就是说,中国传统诗学中的“皆由直寻”、“惟在兴趣”的注重直觉和体悟式的印象批评,也是夏志清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这种中西结合融通并用的批评方式,正是夏志清文学批评超越海外汉学而又不失传统文化本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夏志清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深入思考,对中国文学的各种宏观论评和文本细读,在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二者之间留下如此丰富的张力内涵,至今仍是我们反思文学现代性的重要理论资源。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