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我国城市化及服务经济发展概述:空间经济视角

发布时间:2015-12-11 11:09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服务经济重要吗?
对宏观经济做三次产业方面的划分源于费希尔(Allennsher,1935)、克拉克(Colin Clark, 1940)和福拉斯蒂(Jean Fourasti6,1949)。但是,最早宣告服务经济时代来临的是富克斯(Fuchs,1968),他从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了工业的角度指出,美国是第一个进入服务经济的国家,从服务业增长的原因、服务经济对生产率、价格、经济周期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随后,其他发达国家陆续进入了服务经济阶段。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服务经济能扮演经济增长的引擎吗? “去工业化”会不会是经济灾难?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BamnoL 1965 )最早通过理论模型指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服务就业比重持续增加将会拖累经济增长,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成本病”(CostDisease)。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卡尔多(Kaldor,1966)发展了凡尔登定律(Verdoom's Law),认为出口可以增进出口产品的专业化,提高车产率,进而推动出口部门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形成生产规模扩大与生产率提髙的良性循环,但是,服务活动是不能规模化生产,也不能出口的,所以服务业不利于经济增长。理论上的争论伴随着服务经济领域的快速变化,在增加值和就业领域都表现出更显著的“服务化”,企业组织也发生着怏速变化。在富克斯宣告了 “服务经济”来临后不久,1973年,贝尔(Daniel Bell)提出了 “后工业社会”的理论,他指出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社会,科技和知识处于主导地位,相应的,专业和技术阶层的地位将不断提高,社会价值体系也从经济模式转向社会模式 贝尔的理论准确预测了后来发达国家资本流动、贸易赤字和制造业的衰落,而且与后来非常流行的概念紧密相关,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新经济,等等。服务经济真有这么重要吗?或者服务经济主导的社会能出现吗?当时,英国学者格舒尼(Jonathan Gershuny, 1978)提出了最强有力的反驳。
………..


第二节不平衡的服务经济
区位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以研究经济个体的空间选择及其影响为主,然而,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没有空间的虚拟世界之上的。1990年代,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家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研究。规模经济分析方法的成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对空间领域最重要现象——经济集聚的研究(梁綺,2005)。上世纪八十年代,己经有一批学者幵始关注服务业的空间问题,Mckee(1987)基于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强调了服务业空间的重要性,认为服务业可以通过促进新增长点的培育减少经济的波动;以尼尔?马歇尔(Neil Marshall)和皮特?丹尼尔斯(Peter Daniels)为代表的经济地理学家更是对服务业空间问题进行了广泛论述,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描述性分析。近来,瑞典经济学家詹森(Jassen, 2013)基于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将空间因素引入分析,为服务业奠定了微观经济学基础。这些围绕服务业的空间研究和服务业的不可存储和不可运输的特征,都说明研究服务业空间的重要性。在一国范围内,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会越来越多地向城镇之中和发达地区集中;而在世界范围内,更多的财富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世界银行,2009)。《世界发展报告2009》的导言里有一幅图,它是经过实际购买力换算得到的像出现在哈哈镜里的世界地图,在图中尤其是日本,地理上的撮尔小国,在这个世界经济地图上却是庞然大物;而广袤的非洲大陆却变得跟朝鲜半岛的面积一般大。从全球层面观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欧盟27国和东亚三区域的总产值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朱希伟、陶永亮,2011);在国家层面,以日本为例,2001年三大都市圈(东京圈、名古屋圈和阪神圈)的土地面积仅为其国土面积的10.4%,相应的人口占比却是48.6%, GNP占比为66.2%,,工业产值占比为68.9% (刘贵清,2006)。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不到全国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大陆21.29%的GDP和22.14%的工业产值(朱希伟、陶永亮,2011)。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服务业研究概述
服务经济的研究可追溯到现代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1776),在他那里还没有的“服务业”概念,对后世服务业研究最重要的影响是,他对“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他认为,服务创造的价值不可储存,从而不能积累,而资本积累是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所以,服务业(那时主要为私人雇佣活动)是非生产性的。这与斯密所处的经济时代密切相关,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新兴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需要更多的资本(黄少军,2000)。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斯密服务“非生产性”的思想。根据劳动价值论,服务就是劳动的直接使用价值,劳动本身就是交换对象,劳动过程没有固化在物质商品中,而是直接被消费掉了,所以,与进入生产的劳动相比,这种劳动不能创造剩余价值。与这种劳动二分法相对应的是“服务泛化”的思想。作为主观价值论的倡导者,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因此,任何创造效用的劳动都是生产性的。典型的“泛服务”论者是弗雷德里克?巴斯夏(FrM红icBastiat),他主张经济活动都是服务交换活动,人们并不能创造任何物质,人们只是相互提供服务,“不是服务的价值源于实物或物质,而是实物的价值源于服务”,而商品只不过是间接的“劳务”而已(德劳内、盖雷,2011;黄少军,2000)。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宣告了非生产性劳动的争论的淡出,主张避免使用对劳动的“生产性”划分,而且在主流经济学中没有了商品与服务的明显区分1。
……..


第二节城市与服务业的互动关系
服务活动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互动过程,通常需要面对面或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而城市化过程其实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因此,服务业与城市存在着天然的依存关系,服务业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就业渠道和产业基础,城市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载体,从而研究服务业发展不得不关注城市经济,反过来,研究城市(尤其现代城市)经济增长也离不开服务业发展。现代经济增长。库兹涅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现代经济增长》(1989) —书中,他强调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比“工业化”更好地表示增长过程。对于结构变化,库兹涅茨重点强调了三点:一是工业化过程,“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专向非农业生产活动”;二是城市化过程;三是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在居民消费、资本形成、政府消费之间分配,以及在这三大类用途的各自细目之间的分配都发生了变化” I5。他也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不仅仅是生产方式上的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农业革命和以通讯、贸易为代表的服务业革命。
…………


第三章制度背景.......... 42
第一节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制度.......... 42
1.1.1城市的行政级别 ..........42
1.1.2城市偏向的制度.......... 44
1.1.3城乡二元土地制度.......... 45
1.1.4城市官员的评价机制 ..........47
1.1.5城市发展战略的演变.......... 49
第二节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制度.......... 50
第三节本章小结.......... 56
第四章城市内部空间扩张与服务业发展.......... 58
第一节概念界定.......... 58
第二节中国城市化的典型事实.......... 62
第三节城市蔓延与服务业发展:理论分析.......... 72
第四节城市蔓延与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 83
第五节本章小结.......... 98
第五章服务业规模分布与城市规模分布.......... 100
第一节相关文献回顾.......... 10
第二节城市规模分布的齐普夫定律 ..........107
第三节服务业规模分布的假说.......... 113
第四节中国服务业规模分布的估算..........116
第五节服务业、城市规模分布的关系.......... 130
第六节本章小结 ..........135


第六章服务贸易及其与城市规模分布的关系


如果说第四、五章研究的是国内服务^业的空间经济问题,及其与城市化的关系,那么,本章则是从服务经济的国际维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即服务贸易的布局问题,及其与城市规模分布的关系。自上世纪末期以来,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是世界贸易中的突出现象,1980-2010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3673亿美元增至36639亿美元,其在世界总出口贸易的比重也由七分之一增至近五分之一。在结构方面,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比重上升。同时,因为全球主要模式从以传统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为主向以产品内贸易为主,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布局,充分发挥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产品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所具备的优势,即构造产品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从而造成服务业产业转移和服务业国际资本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趋势,而在具体生产领域就体现在以商业存在的形式为主提供国际服务(陈宪、殷凤,2008)。因此,国内外对服务贸易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原因、竞争力及其效应等方面(江小滑,2008;郑吉昌、朱光旭,2009;姚战旗,2009;唐保庆等,2011)。比较前沿的研究是基于新新贸易理论框架分析服务贸易与服务业的关系、服务业生产率(杨致远,2013;胡宗彪,2013)。虽然炙手可热的新经济地理方法缘起于国际贸易,然而,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制造业和传统国际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空间的研究仍处于萌芽状态。服务贸易空间是本文的第三个研究主题,笔者在本章侧重于服务贸易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尽管服务贸易空间问题与新经济地理方法似乎是“干柴烈火”,但是,目前很难突破技术上的难题。与此同时,笔者采用了最新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以描述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

我国城市化及服务经济发展概述:空间经济视角


…………


结论


与其他经济问题相似,服务经济在空间上也存在不均衡分布现象。传统上研究这个问题,主要从产业集聚及其各种测算指数角度分析,本文主要着眼于服务业与城市天然存在的依存关系,强调人口、土地城市化与城市体系演化都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这两个部分出发,研究城市内部空间变化及其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服务业在城市体系中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服务贸易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第一,针对中国城市空间蔓延,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推导,指出在“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制度框架下,上级政府对城市经济增长考核比重提高,城市政府财政分权程度越高,以及土地出让租金越高,城市政府就越有可能将更多的土地用于经济增长,即城市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城市蔓延”现象。以城市蔓延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发现财政分权、交通便利性、收入水平都与城市蔓延呈显著正相关,但土地出让租金的替代变量房价与其呈负相关,不符合理论预期,这可能与房价样本数太小有关,有待新的样本数据进一步验证。
第二,紧接着城市内部空间蔓延的分析,文章通过引入区域需求密度和成本函数,研究了城市人口密度(或蔓延程度)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并提出假说:在服务需求分布比较均勾的城市区域内,消费者需求相似,服务的生产成本和分销成本分别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承担的情况下,需求密度越大,区域的产量也就越大。城市蔓延导致了人口密度下降,而人口密度与需求密度呈正相关,所以,城市蔓延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另外,对于服务业内部,由于低价值、传统服务业受到的需求密度的影响大于高价值、现代化的服务业。所以,在理论上,城市蔓延对二者的间接影响也应该不同。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9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3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