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理论的分歧与融合
本文选题:公共物品 + 新古典范式 ; 参考:《经济学动态》2015年11期
【摘要】:以萨缪尔森和马斯格雷夫为代表的新古典范式公共物品理论,强调物品和服务本身的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具有强烈规范含义的逻辑推论"公共物品应当公共提供"。而以布坎南为代表的交易范式公共物品理论,则强调公共物品决策过程本身的公共性,并指出新古典范式公共物品理论的关键缺陷在于将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割裂开来,从而导致无法区分公共物品决策中的配置因素与分配因素。两种公共物品理论分歧的深层根源在于方法论上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公共物品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吸纳了交易范式公共物品理论的重要思想,从而呈现出两种公共物品理论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Abstract]:The New Classical Paradigm of Public goods, represented by Samuelson and Masgrave, emphas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emselves-the influence of non-exclusive and non-competitive on human behavior.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logical inference with strong normative meaning is that public goods should be provided publicly.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represented by Buchanan emphasizes the publicity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public good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defect of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in neoclassical paradigm is to separate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public goods. As a result, it is impossible to distinguish the allocation factor from the allocation factor in the public goods decision. The deep root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public goods theory lies in the subjectivism and objectivism in methodology. To a great extent, the experimental economics study of public goods absorbs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public goods theory of transaction paradigm, thus presents a new situation in which the two kinds of public goods theories merge and develop.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思想史的知识社会学研究”(14AZD109)
【分类号】:F06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斯涅;;公共物品自愿缴费机制的实验经济学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雪松;衣保中;郭晓立;;区域贸易与环境合作的博弈分析——以东北亚区域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李学楠;;行业协会的效能与资源依赖——一项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3 张捷;;社区治理在减少贫困与绿色发展中的作用——以GBA内蒙古农林牧综合经营试验项目为例[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3年02期
4 詹宏伟;;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与和解——兼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一条独特途径[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1期
5 孙灿;钮维敢;钮则圳;;区域公共产品视角下的粮食安全与国际关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季乃礼;;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限理性分析——以贵州“瓮安事件”为例[J];桂海论丛;2014年01期
7 汪伟全;;空气污染的跨域合作治理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01期
8 向长艳;;罢工权的权利演进及其与劳资政三方利益的博弈分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刘蓉;黄洪;;我国地方公共品的需求表达与决策机制研究——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光华财税年刊;2011年00期
10 张文礼;赵昕;;区域公共问题与中国地方政府间协合治理[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晖;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课程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玄;中国业主维权运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刘志铭;微观经济干预:理论基础与制度边界[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魏光明;霸权及其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孙春晨;市场经济伦理导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8 贾丽虹;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丁美东;非营利组织及其价格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10 席恒;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胡红燕;浙江省“非转农”政策的制度分析和完善策略[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赵琼颖;基于外部性理论的专利权利救济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3年
3 曾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4 曹翔伟;投票与民主:若干问题的研究回顾[D];厦门大学;2014年
5 何巧艺;转型期我国公民参与政策议程创建的现状及受阻原因分析[D];重庆大学;2014年
6 刘欢;重庆市住宅市场财富效应和福利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7 熊天溧;广西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8 孙辉;双因素影响下的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9 章居光;切贝里斯否决者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伟;西方公共物品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J];财贸经济;2004年04期
2 孙泽生;曲昭仲;田锦;;公共物品理论研究的范式演变:从需求到供给[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毕娟;;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政府科技管理定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1期
4 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以江汉平原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5期
5 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以江汉平原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04期
6 张倩;;基于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给机制谈多元化高等教育投资体制[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6期
7 刘太刚;;公共物品理论的谬误及对民生政策和民生舆情的影响[J];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10期
8 刘太刚;;公共物品理论的反思——兼论需求溢出理论下的民生政策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9期
9 李冠宇;宋起柱;林先清;吕廷杰;;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频谱资源的划分体系研究[J];中国通信;2010年01期
10 宋立新;;“三旧”改造中的公益性项目供给机制研究——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思考[J];城市观察;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樊星;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城市公益性拆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蔡智辉;我国转型时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30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93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