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居民消费不同项目间接碳排放的高效核算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 + 投入产出法 ; 参考:《统计研究》2015年11期
【摘要】:为了克服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居民消费项目间接碳排放的初始核算模型无法对其进行连续估算的不足,本文结合碳排放核算以能源消耗数据为基础的特点,将居民消费项目进行细分,构建终端居民消费项目间接碳排放的高效核算模型,达到对其连续、快速、有效核算的目的。结果显示,本文构建的居民消费项目间接碳排放的高效核算模型能弥补初始核算模型的缺陷。而且将居民消费类别尽可能细分,将之与行业相对应,能够揭示居民消费项目间接碳排放类型,考察居民消费具体类别间接碳排放规律,进而引导居民向低碳环保消费模式,生产部门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转变,生产与消费"双管齐下",更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碳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对居民消费项目间接其他类型污染排放核算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Abstract]: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eficiency that the initial accounting model of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of residential consumption projects based on input-output method can not be continuously estimated,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accounting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data.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tinuous, fast and effective accounting,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items are subdivided and the efficient accounting model of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of terminal resident consumption projects is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icient accounting model of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of residential consumption projects can make up for the defects of the initial accounting model. Furthermore, by subdividing the consumption categories as far as possible and matching them with the industry, we can reveal the types of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items, investigate the rules of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of specific categories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d then guide the residents to low-carbon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department to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production mod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wo-pronged", more conducive to promot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provide some ideas and methods for indirect other types of pollution emission accounting.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居民最终消费间接能耗的高效核算方法研究”(14YJC910001)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研究项目“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律与结构性特征研究—基于发展悖论视角”(15A910001)的资助
【分类号】:X196;F12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朱勤;彭希哲;吴开亚;;基于结构分解的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2 周平;王黎明;;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J];统计研究;2011年07期
3 姚亮;刘晶茹;王如松;;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对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4 刘竹;耿涌;薛冰;郗凤明;焦江波;;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J];资源科学;2011年07期
5 李艳梅;杨涛;;城乡家庭直接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变化的分析与比较[J];资源科学;2013年01期
6 向书坚;柴士改;;最终需求间接能耗核算模型的改进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变形与转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文燕;;运用恩格尔系数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差异[J];北方经济;2010年06期
2 时小平;王斌;王宏锐;;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贾康;刘微;;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两个比重” 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财税思考与建议[J];财政研究;2010年12期
4 梁季;;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国际比较与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2年08期
5 肖周燕;;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CO_2的影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4期
6 赵定涛;汪臻;范进;;技术、消费模式与中国碳排放增长——中国八大区域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2年08期
7 吴玉鸣;吕佩蕾;;空间效应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的驱动因素分析[J];桂海论丛;2013年01期
8 叶懿安;朱继业;李升峰;徐秋辉;;长三角城市工业碳排放及其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3期
9 黄芳;江可申;;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系统工程;2013年01期
10 黄茹;何爱;吕拉昌;;基于家庭消费视角的广州城市社区碳排放空间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时小平;王斌;王宏锐;;筹办奥运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孟彦菊;王天友;;EC+IO联合模型研究——基于四川省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3 秦云;赵丽娅;许峰;黄运新;;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量化 个人碳排放计算器的设计与应用[A];武汉大学第九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系列活动之“第八届湖北省给水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迎辉;陕西省旅游经济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宋家乐;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中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海东;非营利机构核算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张迎春;中国距离全面参与国际比较项目还有多远[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王玉华;世界经济失衡下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陈德强;区域项目资产营运与财务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龚颖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赵捧莲;国际碳交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碳排放权价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徐渤海;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CSEEA)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露;土地出让方式对地方财政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陈珉;云南省基础设施投资促进GDP增长的效果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3 金锐;资源型城市绿色GDP核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闫凤梅;我国非调查年份投入产出表简易表的编制与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葛盛荣;昆明旅游卫星账户(2008)的构建和实证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崔博;过程神经网络在GDP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年
7 马诚;浅论社会资本核算[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曹珊;基于马克思自然观的环境资源绿色核算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单妍;内蒙古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内蒙古财经学院;2011年
10 陈晓龙;政府主导下的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庆文,余卫东,成升魁,王秀珍;仙居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生态足迹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4期
2 仇保兴;;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7年06期
3 毛中根;;可持续消费与构建和谐社会[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1期
4 智静;高吉喜;;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5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6 李景华;SDA模型的加权平均分解法及在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4年09期
7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8 邢芳芳;欧阳志云;王效科;段晓男;郑华;苗鸿;;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清单与结构分析[J];环境科学;2007年09期
9 樊纲;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10 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去年全球碳排放市场交易规模增长一倍[J];节能与环保;2009年06期
2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3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5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6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7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8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9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10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1989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989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