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视阈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12 19:12

  本文选题:政治经济学批判 + 现代社会 ; 参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01期


【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视阈、问题意识与理论主题,就是对现代社会的经济本性与政治本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在现代经济社会意义上,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财富生产和财富分配的关系问题,批判了"把生产当作永恒真理来论述而把历史限制在分配范围之内"的观点的非历史性、反历史性本质;在现代政治社会意义上,马克思辩证地揭示了政治国家向社会国家的转型问题,从民权(民主)问题(权的问题)与民生问题(利的问题)的统一中阐述了国家向社会回归的历史必然性。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视阈来反思当代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必须科学合理而稳妥地解决好经济上的市场化与再分配和政治上的反腐败与制度化这两个核心问题。
[Abstract]:The basic visual threshold,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theoretical theme of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are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nature of modern society. In the sense of modern economy and society, Marx scientifically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alth production and wealth distribution, and criticized the non-historical view that production is discussed as eternal truth and history is confined to the scope of distribution. In the sense of modern political society, Marx dialectically reveal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state to social state. From the unity of civil rights (democrac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benefi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country's return to society. To refle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We must solve the two core problems of economic marketiz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and political anti-corrup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scientifically, reasonably and steadil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社会的发展主题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项目编号:12AZX00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12-093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F0-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国亮;;论政党价值观的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孙勇;刘庆丰;;科学发展观与政治合法性多元基础之构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4 刘雨辰;;赋权与公共部门的合法性风险及其规避——基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冯月季;;符号学视野下的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杨军;左建辉;;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脉络[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崔金云;;合法性与政府权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8 陈树林;交往行为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变[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9 李小兰;;协商民主与公共服务:互动与发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姚进忠;;以人为本:社会工作的社会建构转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璐;;简述哈贝马斯科技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龚廷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法哲学思考[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4 周敏凯;;政治认同建构与和谐社会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5 李小兰;;公共理性:协商、公共服务与协同善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徐艳晴;;治理视野下乡镇检察室的设置探究——基于海南实践的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贺龙栋;;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政治学分析[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马珂;;后民族主义集体认同的建构——争论及其启示[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9 吴乃兵;;批判·综合·超越——安德鲁·林克莱特与国际批判理论创新[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10 郭春生;;从政治合法性理论看20世纪东欧国家政党体制的演化[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4 刘春怡;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阮思宇;论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8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丹;从组织整合到社会整合[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袁洪君;企业劳动规章合法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汪凤敏;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系统建构与重塑[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慧文;商品型住宅小区的社区认同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窦丽萍;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蔡慧;“网络问政”:协商民主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政治景象[D];暨南大学;2010年

7 李彦君;论我国成品油价格监管的正当性[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黄婷;论政府治理创新中的公民网络参与[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新红;当代中国基层政权合法性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鸣;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艳兵;“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J];青年记者;2005年11期

2 郭庆罡;;感性世界真理澄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意蕴[J];理论界;2008年07期

3 张亮;;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开辟的道路[J];江海学刊;2009年02期

4 张凌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J];学理论;2011年19期

5 陈培永;;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阈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方法论[J];学习与探索;2011年06期

6 袁方;;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浅析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8期

7 户晓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基础及其当代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05期

8 樊季刚;不要因为一般而忘却本质差别——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J];经济问题;1990年08期

9 孙可庸;;广西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动态点滴[J];广西社会科学;1992年05期

10 陈玉和;韩鹏;;《<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内容解析及现实意义[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浩斌;;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权建构的必由之路[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2 马蓥伯;;第四讲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精义[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3 俞北平;;“一般”的表述与‘特殊性'的确定[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4 迈克·哈特;陆心宇;;共产主义之共者[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陈学明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唐正东 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 教授;政治经济学批判何以可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张雄 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教授;新“政治经济学批判”:追求经济的政治与哲学实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学习导读[N];经济日报;2011年

5 ;走向新“政治经济学批判”[N];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邹诗鹏;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何以复兴[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户晓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2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汪芳;青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孙莉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的科学技术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3年

3 韩超;资本的前提批判[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10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010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b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