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生态社会主义评析

发布时间:2019-01-10 13:26
【摘要】: 生态社会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绿色运动,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臻于成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结合的产物,生态社会主义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反映了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也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者根据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所引发的诸多新问题,重新深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本文对生态社会主义的论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主要派别。20世纪70年代初绿色运动兴起伊始,生态社会主义还只是其中力量较为弱小的一个派别,它的影响不太大,在绿色运动中的地位也不太重要。20世纪80年代是生态社会主义主要发展时期,它不仅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理论体系,且在绿色运动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对绿色运动的其他各种派别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使各派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危机所作的马克思主义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生态社会主义已臻于成熟,在理论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意识形态,在实践上发展成为在绿色运动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足以对绿色运动的走向发生重大影响。 在绿色运动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团体、组织或政党。为了便于研究,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者将绿色运动划分为七大政治流派——传统的保守主义、市场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主流绿党、绿色无政府主义。在本论文中所讲的“生态社会主义”并不是全面的述评和泛指,主要是指“革命社会主义”。除此之外,一些民主社会主义者(主要是原共产党成员)和绿色无政府主义者也属于生态社会主义阵营。 第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生态学和系统论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本论文通过分析和归纳,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1、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生态社会主义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解决生态危机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2、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生态 新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生态危机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 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3、社会变革的途径和领导力量。生态 社会主义认为,生态社会主义实现的主要途径和策略是“非暴力”,其革命的领 导力量是具有生态意识和革命激情的知识分子;4、对未来绿色社会的设想。生 态社会主义致力于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的结合,要求超越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存 的社会主义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三,生态社会主义评析。生态社会主义在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提出了 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理论方面, 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强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整体 批判,并对社会主义的前景与发展做了新的探索和展望,从新的角度去把握社 会主义的内涵。在实践中,生态社会主义运动不仅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先 导和认识基础,也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尽管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方面,但其消极面和局限性也是 很明显的。首先,生态社会主义没有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其次, 生态社会主义企图以只求产品质量和经济的“零度”增长为前提,来满足人们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不切合实际的。还有,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方 面,生态社会主义的未来社会方案仍然是薄弱的、甚至是空想的,还没有切实 可行的方案。 通过对生态社会主义的考察可以看出,生态社会主义不仅对研究当代资本 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一定意义,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战略也 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因此,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对这一思潮和派别应有全面的了 解和恰当的态度,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应当重视对发展着的生态社会 主义的关注和研究,剔除其消极影响,,吸纳其有价值的合理成分,为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X2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祝士明;;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雪莲;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06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406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e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