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自贸区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研究
本文关键词:欧美地缘经济理论发展脉络及其内涵特征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Castells <given-names>M.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M].Oxford: Blackwell, <year>1996:<fpage>55-<lpage>60.
[2]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熊剑平,<name lang="CN">刘承良,<name lang="CN">袁俊.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year>2006,<volume>15(1):<fpage>63~<lpage>70.
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复杂性空间规律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区域地理 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范畴.现代意义的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发展研究始于50年代,城市群体化现象大规模出现,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二战前的 启蒙发展、二战后-60年代的初步发展、70-80年代的丰富深化、9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50多年来城市群空间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呈现多视角、多层次、多尺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上文章着重对国外大都市区、都市带 等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组织与结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06.01.011
[3]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Gordon I <given-names>R, <name>Mccann <given-names>P.Industrial cluster: complexes, agglomerations and /or social network![J].Urban Studies, <year>2000, <volume>37(3):<fpage>513-<lpage>532.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ring the past decade, both as descriptive of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henomenon and as a basis for effective public intervention in the economies of lagging city-regions. However, there is much ambiguity in the way in which this concept is used, presenting an obstacle both to empirical testing and to realistic assessments of policy relevance. In this paper, we distinguish three ideal-typical models of processes which may underlie spatial concentrations of related activities, with very different implications both in terms of relevant evidence and the scope for promotional policies. Survey data for the London conurbation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concentration and different forms of linkage, with results which point to the dominance of pure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this context at least.
DOI: 10.1080/0042098002096
[4]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马学广,<name lang="CN">李贵才.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J].地理科学, <year>2011, <volume>31(12):<fpage>1423~<lpage>1429.以“多中心城市区域”(PUR)为代表的城市群体空间的发展已经成为欧洲空间发展与规划的重要特征,以“多中心发展”为目标、“城市区域”为单位的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和规划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PUR的研究以城市密集地区形态一功能的多中一心性之间的契合关系为重点,探讨这一类型区域的动态发展模式及其多中心性、互补性、连通性、协同性和外部性等属性特征,并且在PUR的定量测度上进行了较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在以ESDP为代表的欧洲空间规划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但由于PUR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原型区域的局限性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性问题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一理论概念和规划策略的研究尚需进一步的深入,其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估。对西方尤其;黾欧洲PUR研究成果的吸收和所存在问题的反思构成了主要研究内容。在对欧洲PUR的研究基础、属性特征、定量测度和研究应用等多个方面引介和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城镇密集地区的研究、强化PUR各种属性的定量实证分析以及借鉴和吸收欧洲PUR研究与规划思想等一些适用于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与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5]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史雅娟,<name lang="CN">朱永彬,<name lang="CN">冯德显,<etal lang="CN">等.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 <year>2012, <volume>32(12): <fpage>1430~<lpage>1438.通过实证中原城市群不同空间的 集聚-碎化程度、经济集聚力和交通网络对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影响,剖析长期以来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特征,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的模式。研 究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基本处于持续均质发展状态,其发展符合中心地理论K值原则;核心增长极弱核牵引,节点城市发展程度差异不大,节点在区域以发达道路 交通交织成网,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
[6]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马国霞,<name lang="CN">田玉军,<name lang="CN">石勇.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J].经济地理, <year>2010 ,<volume>30(2): <fpage>177~<lpage>182.在利用空间极化指标对京津冀都市圈1993-2007年的空间极 化变化趋势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二维和三维空间表达形式,对近15年来京滓冀都市圈经济极化增长进行空间模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 度分析京津冀都巿圈空间极化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①京滓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极化随时间呈上升趋势.②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自经济中心向外围的变化趋势并不 完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离经济增长中心80km处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低谷点.③从京津冀都市罔立体趋势面分析,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都市圈的两大极 核,且空间极化趋势面随时间呈扩大趋势.
[7]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孙东琪,<name lang="CN">张京祥,<name lang="CN">胡毅<etal lang="CN">等.基于产业空间联系的 “大都市阴影区” 形成机制解析——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 <year>2013, <volume>33(9): <fpage>1043~<lpage>1050.江玮 “钻石十年”:打造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N].21世纪经济报道,<year>2014-01-01. [9]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Haggett <given-names>P.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M].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year>1965: <fpage>33-<lpage>40. [10]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侯赟慧,<name lang="CN">刘洪.基于社会网络的城市群结构定量化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资金往来关系为例[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year>2006,<volume>3(2):<fpage>35~<lpage>42.
随着城市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地域组织优化研究成为研究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部分之一.本文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指 引.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16个中心城市组成的资金往来网络为例,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网络的基本网络特征进行分析来探讨城市群 的空间层级结构.在今后的发展中城市群要合理规划布局,增强城市间的协调共容性,发挥政府的重要影响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
DOI: 10.3969/j.issn.1672-3813.2006.02.005
[11]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李响.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year>2011,<volume>18(12):<fpage>80~<lpage>85.城市群网络化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内16个主要城市经济联系为实证,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网络结构属性及内部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间已互动形成紧密的网络状关联,但网络内各城市结点间中心性不均衡、枢纽型城市较少,区域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显现,最后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网络功能提升及治理的相关建议.
DOI: 10.3969/j.issn.1006-3862.2011.12.015
[12]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潘峰华,<name lang="CN">赖志勇,<name lang="CN">葛岳静.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地缘政治领域的应用[J].经济地理,<year>2013,<volume>33(7):<fpage>15~<lpage>21.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近20年来 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起源于社会学,并逐渐渗透到各个社会科学。地缘政治是从地理视角来探究国家间各种关系,这与社会网络分析对"关系"的关注 非常吻合。介绍了社会网络主要理论和分析方法,重点通过文献梳理总结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地缘政治研究中的应用,发现已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用 社会网络分析定量、形象地刻画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网络与其动态变化;②分析不同网络带来的效应以及对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等。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在此 领域研究尚显不足,未来可以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13]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郭建科, <name lang="CN">韩增林, <name lang="CN">耿雅冬. 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空间联系的差异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year>2012, <volume>31(1):<fpage>40~<lpage>44.城市空间联系强度是测定区域经济活跃程度和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城市流模型和SOM神经网络分类器,将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切入点,将中国犬陆3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基本区域单位,通过计算2008年的城市流强度,考察不同区域,特别是省际城市空间联系的差异性,并对城市空间联系水平进行分类。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形成了沿海三大城市空间联系辐射中心,并呈连续的面状分布。不同省级区域间的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和对外服务功能存在巨大差异,地带性和区域性空间分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级区域,其城市空间联系的集中化指数存在偏高或偏低现象。根据城市流计算结果,构建了城市空间联系的指标体系,将我国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分为非常密切、较密切、较差和差4类。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12.01.009
[14]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李正,<name lang="CN">陈才,<name lang="CN">熊理然. 欧美地缘经济理论发展脉络及其内涵特征探析[J].世界地理研究,<year>2014,<volume>23(1):<fpage>10~<lpage>18.20世纪90年代初欧美地缘经济学一经诞生,就备受关注、讨论及 推崇,但在其性质及内涵的认识上则出现了诸多分歧,已影响到学科理论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从地缘经济理论发生学角度,对欧美地缘经济学的实践背景、理论缘 起、发展流派等进行回顾与梳理,以辨析其性质及内涵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欧美地缘经济学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渊源,世界范围内地缘经济合作实践 二度兴起,成为理论内涵的重要来源及宏观背景。多个相关或相近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其提供了理论准备,地缘政治学则是其直接理论来源;(2)随着地缘经济学 理论的地域扩散,形成了以美国、意大利和俄罗斯为中心的多个各具特色的理论学派。不同学科及其分支理论、观点与流派之间相互借鉴、交叉与融合,使其变得极 为庞博复杂;(3)地缘经济学已形成有别于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内涵及特征,不过总体上处于学科理论的初创阶段,其研究边界尚不清晰、核心理论有待建立、学科 体系有待完善。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4.01.002
[15]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Reilly W <given-names>J.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retail relationship[D].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Bulletin,<year>1929,(2944):<fpage>164. [16]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Zipf G <given-names>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 Cambridge, MA: Addison-Wesley, <year>1949. [17]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柳坤,<name lang="CN">申玉铭.国内外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year>2014,<volume>23(1):<fpage>73~<lpage>83.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是区域科学、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点。文章对国内外空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及测度模型进行梳理。从研究内容来看,区域联系特征及区域空间结构的关注较多,而针对区域间地缘经济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尤其是在测度方面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质性方法在研究中的分量也需要强化。经典的引力模型在实践应用中不断调整和深化,而对于城市流模型和地缘经济关系模型的支撑理论较为薄弱,模型应用过程中呈现出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的趋势。传统的研究还集中于地理意义上的区域空间及城市组织,,针对虚拟空间中的信息技术流动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应作出积极回应。随着全球城市网络的显现,借助各种属性数据探索垂直层面的联系将是一个重要方向,不同尺度下的城市与区域间的网络结构、功能和关系研究将成为关注的重点。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4.01.009
[18]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温志宏.距离分析:地缘经济关系评价的一种方法[J].统计与决策,<year>1998,(1):<fpage>8~<lpage>10. [19]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book" publication-format="print"><name lang="CN">饶会林. 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year>1999:<fpage>108~<lpage>126. [20]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王欣,<name lang="CN">吴殿廷,<name lang="CN">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与区域,<year>2006,(3):<fpage>55~<lpage>59.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 要依据.本文考察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途径.经济联系是个不可能精确表述的量,本文通过逻辑思辩和数学推导,梳理了相 关概念和模型,给出了描述经济联系相对量的表达式.实践证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是可行的,也是比较可靠的,而且我们还发现,经典引力模型中的人口因素并不 那么重要.
DOI: 10.3969/j.issn.1006-3862.2006.03.011
[21]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黄敬跃,<name lang="CN">吴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J].企业经济,<year>2010,(1):<fpage>127~<lpage>129.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确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各城 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对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的测算和比较,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提供一个空间导 向,以便协调各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并且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大的港口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较大,辐射较为显著。因此,长江以北地区需着力打造一 个大型中心港口城市。
[22]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邢李志.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区域产业结构网络模型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year>2012,(2):<fpage>19~<lpage>29.本文从复杂网络的理论出发,通过投入产出理论建立起反映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复杂网络模型,并借用度分布、权分布和网络路径长度等概念对产业结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分析,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该网络统计特性和演化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对产业组织产生的影响奠定基础。
DOI: 10.3969/j.issn.1004-910X.2012.02.004
[23]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book" publication-format="print"><name lang="CN">刘军.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year>2004. [24]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book" publication-format="print">安虎森等.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year>2009. [25]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梁美玉,<name lang="CN">史春云.长三角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演变[J]. 旅游论坛, <year>2009,(2):<fpage>229~<lpage>233.基于1998年至2006年长三角15个地级市的旅游总收入,应用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研究方法,对长三角的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旅游城市的空间演变过程,得出结论:长三角旅游城市空间格局在总体上是均衡的,核心城市上海的首位分布虽然很高,集中的力量依然存在,但等级系统发育较好,核心城市的扩散作用正逐步加强,已经形成杭州、苏州、南京二级核心城市和无锡、宁波三级核心城市.试图探索一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阶段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尝试解释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力图拓展该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上的应用,丰富该理论本身的内涵、应用及研究方法.
[26]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张婷,<name lang="CN">李红,<name lang="CN">丁嵩.多层级核心-边缘城市空间影响范围研究——以广东和广西为例[J].经济地理,<year>2014,<volume>34(1):<fpage>54~<lpage>60.首先建立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城市综合实力得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加权Voronoi图,从市域、省域及跨省域等多层级核心-边缘视角研究广东与广西35个城市的经济影响区,得出从2002--2010年各城市经济影响范围的空间变化:实力弱-弱城市之间的空间吸引范围基本不变,强-弱之间有扩展趋势,强-强之间有缩小趋势,两广核心-边缘结构稳定。为进-步考虑城市等级差异性,对比分析广东与广西不同等级城市的经济腹地,研究发现,这种腹地结构是多层级、嵌套式的。理论上,各边缘区应依托其核心城市的发展,提高同核心城市之间的连通性,加强区域合作。
[27]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Palla <given-names>G, <name>Derényi <given-names>I, <name>Farkas <given-names>I, <etal>et al.Uncovering the overlapping community structure of complex networks in nature and society[J]. Nature, <year>2005, <volume>435(7043): <fpage>814-<lpage>818.Abstract: Many complex systems in nature and society can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networks capturing the intricate web of connections among the units they are made of. A key question is how to interpret the global organization of such networks as the coexistence of their structural subunits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more highly interconnected parts. Identifying these a priori unknown building blocks (such as functionally related proteins, industrial sectors and groups of people) is cruci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networks. The existing deterministic methods used for large networks find separated communities, whereas most of the actual networks are made of highly overlapping cohesive groups of nodes. Here we introduce an approach to analysing the main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the interwoven sets of overlapping communities that makes a step towards uncovering the modular structure of complex systems. After defining a set of new characteristic quantities for the statistics of communities, we apply an efficient technique for exploring overlapping communities on a large scale. We find that overlaps are significant, and the distributions we introduce reveal universal features of networks. Our studies of collaboration, word-association and protein interaction graphs show that the web of communities has non-trivial correlations and specific scaling properties.
DOI: 10.1038/nature03607 PMID: 15944704
[28] <mixed-citation publication-type="journal"><name lang="CN">陈映雪,<name lang="CN">甄峰,<name lang="CN">王波<etal lang="CN">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国城市网络信息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year>2013,<volume>33(4):<fpage>56~<lpage>63.认知信息空间中城市网络的组织 与结构特征,对预测在网络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体系动态演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尝试探究基于微博信息空间的城市网络中不同节点 的中心性与对等性,网络整体的一致性以及区域城市组团模式。以51个城市组成的中国主干城市网络为例,研究表明信息空间的城市网络与实体空间中经济网络、 交通网络的高密度聚集区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信息空间城市网络的整合一致性高、分支少等结构特征,又体现出信息空间的虚实复合性特征。社会网 络分析方法提供了信息空间城市网络结构的重要甄别途径。与其他分析手段有机结合,以获得更加系统和动态的测度结果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1] 崔大树,张晓亚.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效率测度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3): 393-400.
[2] 郑文升,姜玉培,卓蓉蓉,闰记影,王晓芳. 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6, 36(2): 265-273.
[3] 钟业喜, 冯兴华, 文玉钊. 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 10-19.
[4] 杨海泉, 胡毅, 王秋香. 2001~2012年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9): 1095-1100.
[5] 于洪雁,李秋雨,梅林,刘继生. 社会网络视角下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11): 1429-1436.
[6] 叶磊, 段学军, 欧向军. 基于交通信息流的江苏省流空间网络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230-1237.
[7] 谭雪兰,钟艳英,段建南,曹浩成.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3): 309-315.
[8] 孙东琪,张京祥,胡毅,周亮,于正松. 基于产业空间联系的“大都市阴影区”形成机制解析——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9): 1043-1050.
[9] 钟业喜,文玉钊. 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比较与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11): 1309-1315.
[10] 梅志雄,徐颂军,欧阳军,史策. 近20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J]. 地理科学, 2012, 32(6): 694-701.
[11] 余斌,刘明华,朱丽霞,高军波,曾菊新. 城市群的边界效应与边界地区发展[J]. 地理科学, 2012, 32(6): 666-672.
[12] 曾永年,何丽丽,靳文凭,吴孔江,徐艳艳,于菲菲.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城镇景观空间扩张过程定量分析[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44-549.
[13] 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影响过程与实施效果评价[J]. 地理科学, 2012, 32(3): 257-264.
[14] 李仙德,宁越敏. 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2, 32(3): 282-288.
[15] 马海涛,刘志高. 地方生产网络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以潮汕纺织服装行业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3): 308-313.
本文关键词:欧美地缘经济理论发展脉络及其内涵特征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2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4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