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演化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21:09
【摘要】: 迄今为止,还没有对西方经济演化分析进行历史研究的专门著作。当然,这并不等于以前的经济学家们没有对该问题进行过探讨,由于经济过程是动态的、演化的,客观、科学的经济理论也不同程度地含有演化分析的成分,因此,对经济学说或经济理论的历史考察,均或多或少地含有对经济演化分析进行历史考察的内容。斯密、李斯特、西斯蒙第、马克思、马歇尔、熊彼特等人都作过类似工作,但18世纪至20世纪的经济学家们,经济演化分析只是他们整个经济理论史考察的一个极小部分,且并非以此为主题,更远谈不上系统和完整。从20世纪末期到新世纪的来临,演化经济学异军突起,霍奇逊、贾根良等人对演化经济学进行了历史考察,但此种考察往往以“演化经济学”概念的提出者凡勃伦为起始点,且霍奇逊以“新事象”、“反还原论”、“生物学”隐喻等为标准,将马克思、熊彼特等大批经济学家排除在演化经济学家之外,这就使经济演化分析思想考察的时空领域局限在一个十分狭窄的范围内。 本文认为,经济演化不仅此于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选择”,也不仅此于“新事象”的引入,而是指经济主体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学习行为引致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出现,进而引致新的产业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则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的过程。这一概念既包含了经济的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新变化,也包含了这种新变化中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的种群关系。只有技术层面而无制度层面的新变化,或只有制度层面而无技术层面的新变化,还只能称之为“技术演化”或“制度演化”,不能称之为“经济演化”;另一方面,只有经济“个体的演化”而无经济“系统的演化”,如一个企业采用了新技术和新制度但并未对整个经济系统造成实质上的影响,仍然不能称之为“经济演化”。还须指出的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制度的引进引致的“经济演化”,并非一定会带来经济系统的进步或提升,“经济演化”存在着风险,从效率和给人们带来的福利方面看,“经济演化”既有可能提高效率和人们的福利水平,也有可能降低效率和人们的福利水平;在提高总体效率的同时,既有可能提高每位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也有可能只提高少部分成员的福利,大多数社会成员没有或很少享受到总体效率提高带来的福利,更有甚者,社会总福利提高的同时,其中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不仅没提高反而降低。明确这一点,使我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演化”具有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也使我们能够更多地关注经济演化与社会进步、经济演化与社会全体成员和各阶层成员经济福利之间的关系,促使经济演化朝着社会进步和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进步成果的方向,尽可能避免经济演化造成社会退步、或者进步而不能使多数人获益的情况。这样一来,我们的研究就摆脱了经济演化分析的完全实证性,而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结合,事实研究与价值判断的结合,“自然秩序”与社会政策的结合。 按照上述经济演化概念,凡是对经济演化过程进行过探讨的有代表性的西方经济理论,均属于本文的考察对象。这就使本论文成为研究西方经济演化分析的专门著作。本文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复杂性分析等方法,将各种有代表性的经济演化分析归入古典经济学、历史主义、制度主义、熊彼特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生物学隐喻、发展经济学、复杂性分析、奥地利学派、新经济史学等传统,张扬各种分析传统的个性特征与贡献,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它们之间所具有的交融趋势,尝试提出发展马克思主义演化经济学的思想。 分析发现,不仅当代演化经济学的几大流派中的法国调节学派属于马克思主义演化分析传统,巴兰、谢尔曼、拉佐尼克等美国学者也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分析传统,老制度主义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共同点,熊彼特主义分析传统也与马克思主义有不少交融之处。就是复杂性分析,诺斯的经济变迁和路径依赖的演化思想,纳尔逊和温特的惯例遗传和复制,新奇事物产生的变异,搜寻和选择等思想,并非互不相容,而是可以相互借鉴、补充和丰富完善,并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演化经济学的。 发展马克思主义演化经济学,可以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强调生产力从而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作为经济系统演化的终极原因,发扬光大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对技术进步和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反作用的思想,发扬光大运用政府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等上层建筑促进生产方式的巩固和技术进步,发扬光大“车间的竞争优势”对微观经济的分析和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发扬光大法国调节学派的由工业范式、积累体系和调节模式构成的发展模式的思想;吸收熊彼特传统中知识和技术创新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进步中的关键作用的思想,吸收老制度主义分析传统和生物学隐喻分析传统中的生物演化思想,吸收新熊彼特学派的不确定性、不可逆性、中观部门结构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系统的重大作用的思想,吸收哈耶克的充分调动每个个体能动性的自由主义思想,吸收复杂性科学分析方法中的混沌到有序、相变和序参量、突变、多因素代理模型等思想和方法,吸收诺斯的经济演化的路径依赖思想,吸收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优秀的演化思想。形成一个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演化经济学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91.3
本文编号:2772388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名勇;施国庆;;习俗元制度的演化机制: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J];财经科学;2006年09期
2 汪浩瀚;从均衡走向演化——经济学范式的演进[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3期
3 贾根良;赵凯;;演化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观[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02期
4 刘志铭;郭惠武;;异质性、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演化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J];经济评论;2006年04期
5 汤正仁;耗散结构论的经济发展观[J];经济评论;2002年02期
6 靳涛;关于演化经济学思想的比较:凡勃伦、熊彼特、哈耶克[J];经济科学;2002年04期
7 吴宇晖,宋冬林,罗昌瀚;演化经济学述评[J];东岳论丛;2004年01期
8 贾根良;中国古代演化思想与中国演化经济学的发展[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贾根良;制度变迁理论:凡勃仑传统与诺思[J];经济学家;1999年05期
10 章华,金雪军;制度演化分析的两种范式比较——新制度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评析[J];经济学家;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2772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77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