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区位选择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新空间经济学视角
发布时间:2021-03-06 11:4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随着我国人口发展形势的变化,科学把握人口迁移流动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首先系统梳理回顾了人口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机制,并从城乡结构转换、产业转移升级、城市规模、不可贸易品选择和迁移流动摩擦等方面综述了人口区位选择理论的应用研究,最后对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结论将有助于科学揭示人口迁移流动背后的逻辑机制,为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来源】:西北人口. 2019,40(06)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人口区位选择机制
(一)收入均等机制
(二)空间交互机制
(三)学习匹配机制
(四)不可贸易品选择机制
(五)迁移摩擦机制
三、人口区位选择机制应用研究
(一)城乡结构转换与人口区位选择
(二)产业转移升级与人口区位选择
(三)城市规模与人口区位选择
(四)不可贸易品与人口区位选择
(五)迁移流动摩擦与人口区位选择
四、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逻辑:地方品质驱动型发展[J]. 杨开忠. 经济与管理. 2019(01)
[2]深化新时代人口迁移流动研究[J]. 段成荣,程梦瑶. 人口研究. 2018(01)
[3]房价、迁移摩擦与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理论模型与结构式估计[J]. 刘修岩,李松林. 经济研究. 2017(07)
[4]中国城市化发展——基于空间均衡模型的研究[J]. 赵方,袁超文. 经济学(季刊). 2017(04)
[5]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与中国城市化:理论与模拟[J]. 周文,赵方,杨飞,李鲁. 经济研究. 2017(06)
[6]中国人口红利结束了吗?[J]. 杨帆,黄少安,Julien Picault.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4)
[7]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J]. 杨晓军. 中国人口科学. 2017(02)
[8]气候变化对中国人口流动的效应研究[J]. 卢洪友,文洁,许文立.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2)
[9]基于人口迁移的中国城市体系演化预测研究[J]. 劳昕,沈体雁. 人口与经济. 2016(06)
[10]省际人口迁移趋势预测及特点分析[J]. 马少楠.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硕士论文
[1]人口流动、人力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D]. 黄笑微.华中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67046
【文章来源】:西北人口. 2019,40(06)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人口区位选择机制
(一)收入均等机制
(二)空间交互机制
(三)学习匹配机制
(四)不可贸易品选择机制
(五)迁移摩擦机制
三、人口区位选择机制应用研究
(一)城乡结构转换与人口区位选择
(二)产业转移升级与人口区位选择
(三)城市规模与人口区位选择
(四)不可贸易品与人口区位选择
(五)迁移流动摩擦与人口区位选择
四、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逻辑:地方品质驱动型发展[J]. 杨开忠. 经济与管理. 2019(01)
[2]深化新时代人口迁移流动研究[J]. 段成荣,程梦瑶. 人口研究. 2018(01)
[3]房价、迁移摩擦与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理论模型与结构式估计[J]. 刘修岩,李松林. 经济研究. 2017(07)
[4]中国城市化发展——基于空间均衡模型的研究[J]. 赵方,袁超文. 经济学(季刊). 2017(04)
[5]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与中国城市化:理论与模拟[J]. 周文,赵方,杨飞,李鲁. 经济研究. 2017(06)
[6]中国人口红利结束了吗?[J]. 杨帆,黄少安,Julien Picault.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4)
[7]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J]. 杨晓军. 中国人口科学. 2017(02)
[8]气候变化对中国人口流动的效应研究[J]. 卢洪友,文洁,许文立.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2)
[9]基于人口迁移的中国城市体系演化预测研究[J]. 劳昕,沈体雁. 人口与经济. 2016(06)
[10]省际人口迁移趋势预测及特点分析[J]. 马少楠.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硕士论文
[1]人口流动、人力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D]. 黄笑微.华中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67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067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