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培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培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总会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演变,新兴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重要地位成为产业发展和演变的重要规律。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总会有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改变当前的产业结构,并引起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对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培育问题是关系到生产力发展、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世界经济结构出现大调整。经济危机往往催生新的科技革命,进而加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纷纷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将培育和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产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振兴、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科技制高点的争夺,选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民生取得了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向前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多方面日益严重的压力和约束,飞速的经济增长速度考验着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平稳和均衡发展的质量。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正日益暴露,中国在当今世界国际分工中仍处于较低的位置。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短期的困难和长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在更高起点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我们抓住国际产业调整转移和生产要素优化重组的时机、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我们有效吸引、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必须在深刻把握其内涵,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殊性,结合国家战略必争性、突破性、创新驱动性、先导性等方面进行清晰界定的基础上,深入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动因和形成路径,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办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到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力、科技实力和国家安全的产业,要充分考虑世界技术的发展动向、产业国际竞争的态势和国际分工格局、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等经济安全问题,选择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提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培育路径。 本文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提出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主要创新与结构安排。第二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献综述,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并以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为补充对经典的、成熟的产业结构理论、产业选择理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述评,清晰把握理论发展的脉络,为进一步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机理提供依据。第三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与特征分析。本章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系统地界定出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备先进技术和潜在市场两大前提,具有引领带动、产业替代和实现经济效益三大作用,具有附加值高、成长性快、回报率高、战略地位高四大特性,其发展趋势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并重点厘清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和动态演进过程。第四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本章主要讨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动因和形成路径,并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过程中的两大助推力。论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路径要靠市场和政府两个手段来实现,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相互配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地发挥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过程受到需求拉动和创新推动两股力量的助推来实现成长。第五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优化。本章在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甄别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并以其两大前提和三大作用为评价准则,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甄别的标准,构造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线性代数中的工具建立层次结构分析模型,得出其权重排序情况。第六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本章主要介绍了美国、欧盟、日韩、巴西、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做法,这些做法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本国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也为我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七章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本章在客观介绍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内容、领域和发展趋势后,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该产业具备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揭示了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八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本章在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驱动和战略措施之后,提出打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路径。提出通过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融合、互动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作用等路径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全文中得出的主要结论做简要的总结,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论文拟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深化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当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上,忽视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尚未形成规范的理论分析范式,缺乏理论深度的探讨。论文力求在科学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该产业的本质特征、形成机制、评价与优化的方法及培育机制等,提出具体的分析框架,完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动因给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当今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动因大多从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本论文试图抛开供求理论和产业分化演进等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从本质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面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动因。第三,创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优化方法。当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方法的构建研究较少,论文拟创建一个规范化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的优化方法,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工具。第四,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论文试图摆脱现有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研究直接借用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培育办法来指导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更加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性,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选择与传统产业实现协同共赢和发挥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等路径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形成机制 评价与优化 培育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062.9;F062.9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8
- 第一章 导论18-33
-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背景18-25
- 1.1.1 国际背景18-24
- 1.1.2 国内背景24-25
-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意义25-27
- 1.2.1 理论意义25-26
- 1.2.2 现实意义26-27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27-28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与开展研究遇到的主要困难28-29
- 1.4.1 论文的创新点28-29
- 1.4.2 遇到的主要困难29
- 第五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29-33
- 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献综述33-50
-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33-39
- 2.1.1 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33-35
- 2.1.2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兹理论35-36
- 2.1.3 霍夫曼定理36-37
- 2.1.4 钱纳里的“发展形势”理论37-38
- 2.1.5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38-39
- 第二节 产业选择理论39-43
-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业选择理论39-42
- 2.2.2 西方经济学产业选择理论42-43
-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43-48
- 2.3.1 国外的相关理论44-45
- 2.3.2 国内的研究进展45-48
- 第四节 小结48-50
-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与特征分析50-73
-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50-57
- 3.1.1 战略性产业的内涵50-53
- 3.1.2 新兴产业的内涵53-55
- 3.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55-57
-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57-68
- 3.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条件58-60
- 3.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性60-62
- 3.2.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62-65
- 3.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65-67
- 3.2.5 一个根本的区别67-68
-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68-72
- 3.3.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关系68
- 3.3.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68-69
- 3.3.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69-70
- 3.3.4 静态关联与动态演进70-72
- 第四节 小结72-73
-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73-94
-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动因73-83
- 4.1.1 生产力的内在要求73-77
- 4.1.2 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77-79
- 4.1.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推动79-83
-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路径83-89
- 4.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路径的类型83-85
- 4.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采取的路径模式85-87
- 4.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的作用87-89
-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助推力89-92
- 4.3.1 需求拉动力89
- 4.3.2 创新推动力89-92
- 第四节 小结92-94
- 第五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优化94-108
-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95-102
- 5.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甄别准则及相应指标95-101
- 5.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101-102
-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的优化方法102-106
- 5.2.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102
- 5.2.2 构造判断矩阵及进行一致性检验102-105
- 5.2.3 各指标权重排序105-106
- 第三节 小结106-108
- 第六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启示108-121
- 第一节 世界典型国家的主要经验108-115
- 6.1.1 美国108-110
- 6.1.2 欧盟110-112
- 6.1.3 日韩112-113
- 6.1.4 巴西、印度113-115
- 第二节 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115-119
- 6.2.1 前瞻性的战略规划115-116
- 6.2.2 引导性的财税政策116-117
- 6.2.3 灵活性的金融支持117
- 6.2.4 保护性的企业扶持117-118
- 6.2.5 规范性的法律保障118-119
- 6.2.6 长效性的人才培养119
- 第三节 小结119-121
- 第七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121-143
- 第一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121-137
- 7.1.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121-131
- 7.1.2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布局131-133
- 7.1.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主要特点133-134
- 7.1.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134-137
- 第三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37-141
- 7.3.1 产业发展受到制约,体制机制急需变革138
- 7.3.2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138-139
- 7.3.3 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地区发展规划趋同139-140
- 7.3.4 市场环境不够完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140
- 7.3.5 专项人才供给不足,流失严重分布失衡140-141
- 第四节 小结141-143
- 第八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143-172
-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战略143-148
- 8.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43-144
- 8.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战略目标144-145
- 8.1.4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战略驱动145-147
- 8.1.5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战略措施147-148
-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路径——协同与融合: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148-161
- 8.2.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动过程151-153
- 8.2.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共赢153-157
- 8.2.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优势互补157-158
- 8.2.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资源转移158-160
- 8.2.5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市场共享160-161
-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路径——集聚与辐射: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161-171
- 8.3.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作用模式163-165
- 8.3.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165-167
- 8.3.3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167-171
- 第四节 小结171-172
- 第九章 结论172-174
- 参考文献174-182
- 致谢182-18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83-1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彼得·诺兰;张瑾;刘春航;;全球商业革命、瀑布效应以及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温太璞;发达国家战略性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理论思考和启示[J];商业研究;2001年10期
3 董树功;;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的共同推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4 张强;;透视资本市场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J];财经界;2011年01期
5 肖兴志;韩超;赵文霞;邓菁;齐鹰飞;曹志来;郭晓丹;万丛颖;李姝;王建林;王岭;王雅洁;李少林;;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8期
6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7 芮明杰,赵春明;战略性产业与国有战略控股公司模式[J];财经研究;1999年09期
8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9 熊勇清;曾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基于传统产业的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张晔;;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进入管制与管制绩效——以我国手机“牌照制度”的实践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昌林 姜江;[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2 刘曼红 张兵;[N];光明日报;2005年
3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员 郭铁成;[N];科学时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姚婉琳;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岩;吉林省新兴产业选择与培育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肖勤;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晓海;中部地区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布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培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6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06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