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的三大现实挑战及回应
发布时间:2021-04-06 00:41
对象化劳动、资本家的管理劳动、金融资本是否创造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的三大严峻现实挑战。如何回应这些现实挑战是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对象化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混淆劳动质与劳动量是对象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错误根源。其次,资本家的管理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必须相对于必要劳动时间才存在,资本家的时间是无法分离出必要劳动时间的自由时间,所以资本家的管理劳动是具有阶级对抗性的自由活动。最后,金融资本不创造剩余价值。金融资本是处于流通领域中的作为资本的商品,金融资本同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无关。金融资本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文章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201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核
(一)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 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三) 利润掩盖剩余价值的起源。
二、对象化劳动是否创造剩余价值
(一) 对象化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二) 对象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混淆了劳动质与劳动量。
(三)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剩余价值率意味着什么。
三、资本家的管理劳动是否创造剩余价值
(一) 剩余劳动时间是相对于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二) 剩余劳动时间是自由时间的基础。
(三) 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吗?
1. 管理劳动具有双重属性。
2. 资本家的收入是一个相对概念。
3. 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四、金融资本是否创造剩余价值
(一) 金融资本的本质。
(二) 金融资本的运动属于流通领域。
(三) 物的关系掩盖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意义及当代价值——对非物质劳动论与知识价值论的再思考[J]. 孙乐强. 理论探索. 2017(03)
[2]马克思“劳动实践生存论”及其导向的理论趋势──以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为证[J]. 胡建,何云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本文编号:3120415
【文章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201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核
(一)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 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三) 利润掩盖剩余价值的起源。
二、对象化劳动是否创造剩余价值
(一) 对象化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二) 对象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混淆了劳动质与劳动量。
(三)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剩余价值率意味着什么。
三、资本家的管理劳动是否创造剩余价值
(一) 剩余劳动时间是相对于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二) 剩余劳动时间是自由时间的基础。
(三) 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吗?
1. 管理劳动具有双重属性。
2. 资本家的收入是一个相对概念。
3. 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四、金融资本是否创造剩余价值
(一) 金融资本的本质。
(二) 金融资本的运动属于流通领域。
(三) 物的关系掩盖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意义及当代价值——对非物质劳动论与知识价值论的再思考[J]. 孙乐强. 理论探索. 2017(03)
[2]马克思“劳动实践生存论”及其导向的理论趋势──以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为证[J]. 胡建,何云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本文编号:3120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12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