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劳动观视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19:51
西方主流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理论由于抛弃了肇始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劳动范畴,将全部经济活动甚至部分非经济领域的社会活动都看作是生产性的,使其既不能说明产业结构转换是由什么因素驱动的,也不能说明产业结构的变迁是如何发生的。遵循这一理论的政策议程不仅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向富裕国家的转变,反而使其陷入过早的"去工业化"泥潭。马克思基于资本视角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分类及其增长效应的分析,不仅科学地阐明了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动因,而且给出了不同于西方主流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三个基本遵循:一是实现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在国民经济生产结构中的按比例协调配置;二是实现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的按比例协调配置;三是实现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按比例协调配置。
【文章来源】:当代经济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西方传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批判性审视
二、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增长效应的理论论争
三、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定及其价值创造效应
四、第三产业劳动分类及其增长效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的产业升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结构转型的指导意义[J]. 魏旭.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06)
[2]防止产业结构“逆库兹涅茨化”[J]. 蔡昉. 财经界. 2015(02)
本文编号:3251975
【文章来源】:当代经济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西方传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批判性审视
二、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增长效应的理论论争
三、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定及其价值创造效应
四、第三产业劳动分类及其增长效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的产业升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结构转型的指导意义[J]. 魏旭.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06)
[2]防止产业结构“逆库兹涅茨化”[J]. 蔡昉. 财经界. 2015(02)
本文编号:3251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25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