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碳排放效应的差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2 03:41
技术进步对于碳减排的作用日益突显,然而现有研究并未就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于碳排放效应的差异性予以分析。文章利用我国2002201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不包括西藏),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估计方法检验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考察R&D、直接技术引进和间接技术引进3种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差异性,以此判断促进碳减排的技术进步路径。研究发现:(1)作为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R&D、进口、FDI、R&D与国外技术引进的交互项表现出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出口会显著增加碳排放强度,国外技术引进、R&D与FDI的交互项也会增加碳排放强度,但是其影响并不显著。因此,R&D、进口以及FDI应该成为未来我国碳减排工作的着力点。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研究述评
1. R&D与碳排放效应
2. 技术引进与碳排放效应
三、研究设计
1. 模型建立
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对碳强度的影响研究[J]. 彭旭,崔和瑞.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2]排放强度目标下中国最优研发及经济增长路径[J]. 朱永彬,王铮. 地理研究. 2014(08)
[3]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 经济研究. 2014(07)
[4]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J]. 王班班,齐绍洲. 经济研究. 2014(02)
[5]技术创新推动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进化[J]. 龚轶,顾高翔,刘昌新,王铮. 科学学研究. 2013(08)
[6]中国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 鲁万波,仇婷婷,杜磊. 经济研究. 2013 (04)
[7]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J]. 涂正革.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3)
[8]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J]. 林伯强,孙传旺.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1)
[9]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J]. 李国志,李宗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5)
[10]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经验研究[J]. 彭水军,刘安平. 世界经济. 2010(05)
本文编号:3279127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研究述评
1. R&D与碳排放效应
2. 技术引进与碳排放效应
三、研究设计
1. 模型建立
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对碳强度的影响研究[J]. 彭旭,崔和瑞.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2]排放强度目标下中国最优研发及经济增长路径[J]. 朱永彬,王铮. 地理研究. 2014(08)
[3]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 经济研究. 2014(07)
[4]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J]. 王班班,齐绍洲. 经济研究. 2014(02)
[5]技术创新推动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进化[J]. 龚轶,顾高翔,刘昌新,王铮. 科学学研究. 2013(08)
[6]中国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 鲁万波,仇婷婷,杜磊. 经济研究. 2013 (04)
[7]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J]. 涂正革.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3)
[8]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J]. 林伯强,孙传旺.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1)
[9]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J]. 李国志,李宗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5)
[10]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经验研究[J]. 彭水军,刘安平. 世界经济. 2010(05)
本文编号:3279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27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