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哲学意蕴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31 23:44
  在古典经济学中,配第、曼德维尔和弗格森的分工思想及其理论得失构成了斯密建构其分工理论的思想史前提。而斯密的分工理论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特别是在财富来源问题上存在着从劳动分工向劳动一般的重要逻辑转换。斯密分工理论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分工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问题,其中工场内部分工的主体性功能构成了劳动生产力的主体向度,社会分工和交换关系的客观效应则构成了劳动生产力的客体向度。由于斯密尚未严格区分两种分工,因而陷入了"泛分工论"的窠臼。斯密的分工理论既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重要支撑,又对他的思想推进造成阻碍。 

【文章来源】:东吴学术. 2019,(06)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斯密分工理论的理论渊源
二、斯密分工理论的初步建构
三、重识斯密分工理论的哲学意蕴及其理论效应
    (一)创造财富的源泉:从劳动分工到劳动一般
    (二)劳动分工与劳动生产力的主体向度
    (三)交换与劳动生产力的客体向度
四、斯密分工理论的内在缺陷及其意识形态本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的工艺学研究以及对其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基于对《布鲁塞尔笔记》的文本解读[J]. 张福公.  哲学研究. 2018(07)
[2]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一般”概念——基于“1861—1863年手稿”的再研究[J]. 王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3]“推测史”与亚当·斯密的史学贡献[J]. 张正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4]论尤尔的工厂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J]. 张福公.  东吴学术. 2017(03)
[5]“泛分工论”与唯物史观的最初表述——析望月清司“《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两种分工、两种史论”说[J]. 郑如,姚顺良.  南京社会科学. 2014(04)
[6]生产力概念:从斯密到马克思的思想谱系[J]. 杨乔喻.  哲学动态. 2013(08)



本文编号:3375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375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a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