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13:04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进入了消费社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政策推动力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进步显著。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为提高消费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全球化的拓展,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借助广告、消费品和跨国财团等载体强势登陆我国,对部分较发达地区的居民和中高收入群体影响深刻,并且有逐渐向欠发达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蔓延的趋势。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如何规避消费异化、人的异化以及资源和环境危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消费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包括导言共分九章,其中导言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其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二、三、四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其中,在第二章对与消费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消费、文化、消费社会等概念界定的成果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消费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消费社会的出现及其历史逻辑和特征以及消费文化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变迁机制重点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指出消费文化是人类消费生活中深层的、内在的程序和取向,是内化于人的消费活动之中并历史地凝结成的消费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比较有代表性的炫耀性消费文化理论、异化消费文化理论、审美消费文化理论、符号消费文化理论等,对先秦以来主张以俭为主、反对浪费的中国消费文化发展史做了介绍。 第三章在消费的内涵、消费的属性、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消费需求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社会制度与消费、供求关系与消费、生产理论与消费、积累与消费、自然与消费、消费力理论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第四章对与消费文化密切关联的需要、消费需要以及消费需要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了需要的内涵以及消费需要的内涵和特征,借鉴了马尔库塞的消费文化理论,将需要分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认为人们只有不被虚假需要所迷惑,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要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消费文化与消费需要的关系问题:消费文化来源于人们的消费实践,而不断发展的消费文化有创造出新的消费需要。因此,消费文化对城乡消费需要、物质和精神消费需要、近期和远期消费需要、个人和公共消费需要、消费需要的数量和质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五章从我国的国情、民情出发对我国消费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做了论述。我国中东部及部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节约消费观念对这一地区的居民影响力愈来愈小,加上现代媒体对人们消费热情的极力煽动,使得我国一些较发达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社会特征。伴随着这一变化,消费主义文化在我国逐渐蔓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消费观并存,消费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共存,消费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与全民统一性共存,以及消费水平的城乡差异与阶层差异共存的发展现状。正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影响使我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化,所以多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审美化成为了新时期中国消费文化发展的特征。 第六章以全球化视野,对中西方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做了对比研究。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甚至一个人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都可以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迅速普及,人们将某一明星作为自己消费模仿对象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因此消费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中西方的消费文化必定有碰撞,有冲突,也有融合。虽然中西方消费文化之间在消费利益观、消费价值观和对待传统消费观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消费文化对我国居民的影响在逐渐加深,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了我国消费文化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消费文化的同时保持我国消费文化的精髓。 第七、八两章以北京为案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与消费文化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北京在消费领域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居民的消费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北京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变迁中,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并且随着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进入家庭,新的生活方式随之产生。在北京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二次变迁中,居民的消费水平迈上新台阶,消费者的利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消费层次已经逐渐拉开,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使消费者的自主权益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在北京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三次变迁中,由于其收入水平出现了整体性的提升,在不同时期掀起了一阵阵的消费热潮,住房消费持续升温;汽车消费爆炸性增长;信息、通讯等电子数码类消费品迅猛增长;教育消费持续走高;休闲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社会,消费品生产的强力扩张,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都促进了北京市消费文化的快速发展,然而人们的道德素质、知识能力、审美水平等方面毕竟存在差异,面对异彩纷呈、快速发展的当代消费文化,难免对其优与劣、先进与落后、有益与无益等产生混淆,因此造成了北京市消费文化发展过程中公款消费、炫耀消费、畸形消费、“四高”消费,崇洋消费,以及部分农村地区消费不足、消费水平呈两极分化趋势和高收入群体低层次消费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找出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给与解决。因而,建设符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新型消费文化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九章论述了建设当代新型消费文化是促进我国消费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消费文化体系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引导人们逐渐由掠夺性消费向可持续性消费,由重视消费数量向重视消费质量,由注重物质享受向注重精神追求转型。第二,要具备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统一,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统一的核心理念。第三,要把握好适度性、公正性、功利性、审美性、主体性等构建新型消费文化体系的基本原则。第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硬实力建设,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城乡消费文化一体化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低碳消费理念;尊重自然价值;理性对待技术。
【关键词】:消费文化 变迁 北京市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14.5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8
  • 1 引言18-28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8-19
  • 1.1.1 问题的提出18-19
  • 1.1.2 研究意义1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9-24
  • 1.2.1 国外消费文化研究现状19-22
  • 1.2.2 国内消费文化研究现状22-24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24-26
  • 1.3.1 研究思路24-25
  • 1.3.2 研究方法25-26
  • 1.4 创新之处26-28
  • 2 消费文化28-78
  • 2.1 消费28-31
  • 2.1.1 消费的内涵28-29
  • 2.1.2 消费的属性29-31
  • 2.2 文化31-35
  • 2.2.1 文化的界定31-32
  • 2.2.2 文化的特征32-33
  • 2.2.3 文化的分类与层次33-34
  • 2.2.4 文化观34-35
  • 2.3 消费社会35-38
  • 2.3.1 消费社会的出现及其历史逻辑35-36
  • 2.3.2 消费社会的特征36-38
  • 2.4 消费文化理论38-78
  • 2.4.1 消费文化的内涵和特征38-43
  • 2.4.2 消费文化的变迁机制43-47
  • 2.4.3 西方消费文化理论47-62
  • 2.4.4 中国消费文化理论62-78
  • 3 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78-100
  • 3.1 消费的内涵78-81
  • 3.1.1 消费的概念78
  • 3.1.2 消费的分类78-79
  • 3.1.3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79-81
  • 3.2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81-82
  • 3.2.1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81
  • 3.2.2 分配和交换因消费而存在81-82
  • 3.2.3 消费使再生产得以完成82
  • 3.3 消费需求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82-83
  • 3.3.1 消费是人民最重要的需要82
  • 3.3.2 消费是最主要的历史活动之一82-83
  • 3.4 消费的属性83-86
  • 3.4.1 消费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83-84
  • 3.4.2 消费的阶级差别84-86
  • 3.5 社会制度与消费86-89
  • 3.5.1 所有制与消费86-87
  • 3.5.2 私有制与消费87-89
  • 3.6 供求关系与消费89-92
  • 3.6.1 需要与需求89-90
  • 3.6.2 消费需求的分类90-91
  • 3.6.3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91-92
  • 3.7 生产理论与消费92-95
  • 3.7.1 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92-93
  • 3.7.2 生产对消费的作用93-94
  • 3.7.3 消费对生产的作用94-95
  • 3.8 积累与消费95-96
  • 3.8.1 积累的负面影响95
  • 3.8.2 积累财富与生产力发展95-96
  • 3.8.3 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96
  • 3.9 自然与消费96
  • 3.10 消费力理论96-100
  • 3.10.1 消费力的内涵97
  • 3.10.2 消费力与生产力的关系97
  • 3.10.3 消费力与自由时间97-100
  • 4 需要与消费文化100-118
  • 4.1 需要与消费需要100-109
  • 4.1.1 需要的内涵100
  • 4.1.2 消费需要的内涵及特征100-103
  • 4.1.3 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103-105
  • 4.1.4 消费需要的无限性与有限性105-107
  • 4.1.5 消费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107-109
  • 4.2 消费需要与消费文化109-118
  • 4.2.1 消费需要与消费文化的辩证关系109-111
  • 4.2.2 消费文化对消费需要的影响111-118
  • 5 中国消费文化现状及其基本特征118-134
  • 5.1 中国消费文化现状118-129
  • 5.1.1 中国正逐渐进入消费社会118-119
  • 5.1.2 消费主义在我国逐渐蔓延119-121
  • 5.1.3 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三种消费观并存121-123
  • 5.1.4 消费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共存123-124
  • 5.1.5 消费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与全民统一性共存124-126
  • 5.1.6 消费水平的城乡差异与阶层差异共存126-129
  • 5.2 新时期中国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129-134
  • 5.2.1 物质基础愈益丰富129
  • 5.2.2 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129-131
  • 5.2.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131-132
  • 5.2.4 消费的个性化132-133
  • 5.2.5 消费的审美化133-134
  • 6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34-162
  • 6.1 全球化的内涵134-137
  • 6.2 消费文化呈全球化发展趋势137-140
  • 6.3 中西方消费文化比较研究140-162
  • 6.3.1 中西方消费观念比较140-146
  • 6.3.2 中西方消费习惯的比较146-154
  • 6.3.3 中西方消费方式比较154-162
  • 7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经济增长与消费文化的演进162-182
  • 7.1 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变迁(1978年-1984年)162-167
  • 7.1.1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163-164
  • 7.1.2 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164-166
  • 7.1.3 新的生活方式产生166-167
  • 7.2 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二次变迁(1985-1997年)167-175
  • 7.2.1 居民消费水平迈上新台阶167-169
  • 7.2.2 消费者利益出现分化169-170
  • 7.2.3 收入与消费预期趋紧170-171
  • 7.2.4 居民消费层次差距拉大171-174
  • 7.2.5 消费者自主权益受到保护174-175
  • 7.3 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三次变迁(1998年至今)175-182
  • 7.3.1 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提高176-177
  • 7.3.2 住房消费持续升温177-178
  • 7.3.3 汽车消费爆发性增长178
  • 7.3.4 信息、通讯等数码电子类消费品迅猛发展178-180
  • 7.3.5 休闲消费掀起热潮180
  • 7.3.6 教育消费继续走高180-182
  • 8 当前北京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分析182-202
  • 8.1 当前北京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182-194
  • 8.1.1 追求享乐的公款消费182-183
  • 8.1.2 炫耀性消费逐渐蔓延183-184
  • 8.1.3 畸形消费泛起184-187
  • 8.1.4 “四高”消费方式依然存在187-188
  • 8.1.5 部分农村地区消费不足188-190
  • 8.1.6 崇洋式消费日益增多190-191
  • 8.1.7 高收入群体低层次消费矛盾突出191-193
  • 8.1.8 消费水平呈两极分化趋势193-194
  • 8.2 当前北京消费领域主要问题的根源分析194-202
  • 8.2.1 经济根源194-196
  • 8.2.2 政治根源196-198
  • 8.2.3 思想根源198-202
  • 9 建设当代中国的新型消费文化202-242
  • 9.1 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202-209
  • 9.1.1 从掠夺性消费到可持续性消费202-207
  • 9.1.2 从重视消费数量到重视消费质量207-208
  • 9.1.3 从物质享受到精神追求208-209
  • 9.2 当代中国新型消费文化应具备的核心理念209-217
  • 9.2.1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209-212
  • 9.2.2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12-214
  • 9.2.3 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214-215
  • 9.2.4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统一215-217
  • 9.3 构建当代中国新型消费文化的基本原则217-232
  • 9.3.1 适度性原则217-219
  • 9.3.2 公正性原则219-224
  • 9.3.3 功利性原则224-227
  • 9.3.4 审美性原则227-229
  • 9.3.5 主体性原则229-232
  • 9.4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硬实力建设232-238
  • 9.4.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32-233
  • 9.4.2 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233-234
  • 9.4.3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234-235
  • 9.4.4 加快城乡消费文化一体化发展235-236
  • 9.4.5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36-238
  • 9.5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软实力建设238-242
  • 9.5.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238-239
  • 9.5.2 提倡低碳消费理念239-240
  • 9.5.3 尊重自然价值240-241
  • 9.5.4 理性对待技术241-242
  • 参考文献242-250
  • 作者简历250-254
  • 学位论文数据集2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志辉;甘巧林;;泛珠三角14个重点旅游城市旅游发展现状比较和类型分析——兼论各类城市的旅游发展对策[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02期

2 马明;;关于工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6年04期

3 张嘉涛;;略论现代水利的三大挑战[J];中国水利;2007年15期

4 郑畅;;“长三角”与“珠三角”21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年09期

5 李喜梅;;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形评价[J];经济纵横;2008年12期

6 高林森;杜晓东;;河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7 曾平欧;;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年10期

8 李阳;;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9 钱雅萍;;浅谈计算机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网络财富;2010年19期

10 ;铝电解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正式启动[J];中国有色建设;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滨;黄思宁;周琼;;北京金融街发展评价研究初探[A];北京市第十四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8年

2 韩莎莎;;我国各地区通用航空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2分会场-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思锋;常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测度体系构建与应用[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陕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交流论文选编[C];2008年

4 尹瑜;;用最前沿的理论 关注基层的发展——谈如何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建基;;大力创新 研发新品 赶上世界发展水平——从国外高压开关产品的发展谈起[A];第五届全国智能化电器及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陈心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资本”范畴的再认识[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肖卫;;湖南食品工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8 柯文静;;近年来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评述[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丁勤仙;;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福建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陈利稳;张朝锋;马冠华;;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殿勇;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N];河南日报;2007年

2 ;市政府召开第83次常务会议[N];宁波日报;2006年

3 记者 潘建中邋黄还春;全面提升强镇发展水平[N];温州日报;2007年

4 记者 李静;提高蔬菜业整体发展水平[N];德州日报;2006年

5 吕东浩;城市文化发展水平应与经济发展相匹配[N];友报;2008年

6 王梁;重点高中应着力提高内涵发展水平[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记者 王琦;不断提高金融与经济互动发展水平[N];孝感日报;2010年

8 芝山;党旗引领跨越 数字见证发展[N];闽南日报;2011年

9 记者张景勇;我国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差距较大[N];人民日报;2002年

10 通讯员 褚庆利;发展水平高 班子才是好[N];中国人事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顾习龙;马克思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苏州大学;2012年

3 潘景璐;基于生境压力的发展对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4 龚映梅;我国西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5 马虎兆;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经济贡献及转型升级思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方晓萍;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空间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唐慧;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欧阳澍;基于低碳发展的我国环境制度架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赵楠;区域工业发展空间布局的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兴国;我国农业机械化环境分析与评价指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2 傅薇;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张继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若干思考[D];山东大学;2007年

4 虞贞;城市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5 李进;恩施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宋喜来;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项目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7 王星;区域畜禽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陈锦;湖北省地、市、州竞技体育发展综合分析评价系统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9 吴昌帆;甘肃省贫困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钟蔚;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54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9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