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国企改革
发布时间:2021-12-30 18:22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出发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前苏联、中国及东欧等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社会主建设的具体实践,并且这些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均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之上,反而是建立在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里,因此,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因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而在社会主建设中,具体体现公有制制度的国有企业无论是在存在方式还是在发展模式上,均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在前苏联,公有制是国家唯一的经济形式,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的具体体现,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但是,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东欧各国的分崩离析,国际社会主义建设似已走到尽头,世界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就剩下中国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道路、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也历史的落在了中国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仅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事业,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从...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全文脉络的呈现
四、研究方法的说明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生及其在实践中的初步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立
一、所有制概念: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基本结论
三、公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内涵
四、重建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未来所有制理论的逻辑终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在前苏联和东欧的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运用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三、前苏联、东欧经济学家对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初步运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认识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的所有制思想
三、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所有制思想
四、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所有制理论
第二章 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改革
第一节 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论述
二、市场经济与国有制经济的相容性
三、国有制改革: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
第二节 结构多元化:所有制改革的实质绩效
一、经济改革的双重主线
二、结构多元化:城乡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的实践总结
三、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理论诠释
第三节 国有制的主体地位:亟待拓展的理论领域
一、国有制经济改革:理论纷争及其实践总结
二、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结构优化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判断标准与方法
一、“三个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标准
二、“三个有利于”的科学内涵
三、“三个有利于”方法的运用
第三章 多样化: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改革
第一节 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改革的历史与逻辑
一、传统国有企业的存在条件、基本特征及其根源
二、从扩权让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制实现形式的历史回眸
三、政府所有权:国有企业改革的当代困境与解构
第二节 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立论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观念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公有制: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第三节 股份制: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
一、股份制的属性与功能
二、股份制:国有经济主要实现形式的制度安排
第四章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及其治理
第一节 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当代的运用
一、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基本体系
三、现代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第二节 结构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
一、产权清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现状与困境
二、产权结构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再定位
第三节 代理人: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实现路径困境
一、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监督约束软化分析
二、工资对利润的侵蚀:部分与整体脱节的产权人格设置障碍
第四节 国有企业产权配置与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机制与股权结构关系的国际比较:基于监督的视角
二、调整股权结构,重塑企业监督机制
三、股权结构与经营者激励机制
第五章 国有经济的股权形态及其管理
第一节 国有资产形态与管理模式的变化
一、国有资产形态变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依据
二、股权形态、国有独资和债权:国有资产三种管理模式
第二节 国有经济的股权管理
一、国有经济股权管理的一般状况和实施现状
二、国有股权管理的既有成效
三、国有股权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第三节 国有股的上市流通
一、国有股上市流通的重要意义
二、国有股上市流通策略与渠道的新拓展
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与西方学者产权理论的观点综述与分析[J]. 吕天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3)
[2]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内涵与机制[J]. 黄泰岩,张培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4(01)
[3]基于协同效应下企业并购的经济条件分析[J]. 邓田生,皮爱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1(11)
[4]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公有制观及相关问题——兼论生产资料的法权占有与劳动占有[J]. 桑潮流.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2001(01)
[5]国有企业改革历程述评[J]. 陶传平,林玉海.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04)
[6]学习十五大关于所有制和分配结构论述的几点认识[J]. 陈恕祥. 经济评论. 1999(01)
[7]全面民营化: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方向─—也谈国有中小企业不能“一卖了之”[J]. 李罗力. 开放导报. 1999(01)
[8]在改革中推进经济理论的研究[J]. 樊纲.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998(08)
[9]《资本论》关于所有制的理论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J]. 胡钧. 当代经济研究. 1998(04)
[10]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J]. 肖灼基. 中外管理. 1998(02)
本文编号:3558741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全文脉络的呈现
四、研究方法的说明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生及其在实践中的初步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立
一、所有制概念: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基本结论
三、公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内涵
四、重建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未来所有制理论的逻辑终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在前苏联和东欧的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运用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三、前苏联、东欧经济学家对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初步运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认识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的所有制思想
三、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所有制思想
四、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所有制理论
第二章 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改革
第一节 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论述
二、市场经济与国有制经济的相容性
三、国有制改革: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
第二节 结构多元化:所有制改革的实质绩效
一、经济改革的双重主线
二、结构多元化:城乡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的实践总结
三、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理论诠释
第三节 国有制的主体地位:亟待拓展的理论领域
一、国有制经济改革:理论纷争及其实践总结
二、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结构优化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判断标准与方法
一、“三个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标准
二、“三个有利于”的科学内涵
三、“三个有利于”方法的运用
第三章 多样化: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改革
第一节 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改革的历史与逻辑
一、传统国有企业的存在条件、基本特征及其根源
二、从扩权让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制实现形式的历史回眸
三、政府所有权:国有企业改革的当代困境与解构
第二节 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立论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观念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公有制: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第三节 股份制: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
一、股份制的属性与功能
二、股份制:国有经济主要实现形式的制度安排
第四章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及其治理
第一节 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当代的运用
一、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基本体系
三、现代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第二节 结构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
一、产权清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现状与困境
二、产权结构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再定位
第三节 代理人: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实现路径困境
一、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监督约束软化分析
二、工资对利润的侵蚀:部分与整体脱节的产权人格设置障碍
第四节 国有企业产权配置与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机制与股权结构关系的国际比较:基于监督的视角
二、调整股权结构,重塑企业监督机制
三、股权结构与经营者激励机制
第五章 国有经济的股权形态及其管理
第一节 国有资产形态与管理模式的变化
一、国有资产形态变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依据
二、股权形态、国有独资和债权:国有资产三种管理模式
第二节 国有经济的股权管理
一、国有经济股权管理的一般状况和实施现状
二、国有股权管理的既有成效
三、国有股权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第三节 国有股的上市流通
一、国有股上市流通的重要意义
二、国有股上市流通策略与渠道的新拓展
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与西方学者产权理论的观点综述与分析[J]. 吕天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3)
[2]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内涵与机制[J]. 黄泰岩,张培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4(01)
[3]基于协同效应下企业并购的经济条件分析[J]. 邓田生,皮爱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1(11)
[4]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公有制观及相关问题——兼论生产资料的法权占有与劳动占有[J]. 桑潮流.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2001(01)
[5]国有企业改革历程述评[J]. 陶传平,林玉海.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04)
[6]学习十五大关于所有制和分配结构论述的几点认识[J]. 陈恕祥. 经济评论. 1999(01)
[7]全面民营化: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方向─—也谈国有中小企业不能“一卖了之”[J]. 李罗力. 开放导报. 1999(01)
[8]在改革中推进经济理论的研究[J]. 樊纲.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998(08)
[9]《资本论》关于所有制的理论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J]. 胡钧. 当代经济研究. 1998(04)
[10]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J]. 肖灼基. 中外管理. 1998(02)
本文编号:3558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55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