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6 14:51
  信息时代以其标榜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引擎,迈向了知识涌现速度迅速的新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变化和不确定性成为社会的常态。信息技术使全球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社会呈现出网络化发展模式。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非对称信息问题作为信息经济学的考察重点为人们所关注。逆向选择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甄别理论和道德风险理论广泛应用于现代经济研究中,非对称信息经济各种理论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表现出以非对称信息为基础的共同特征。这些理论以及其衍生出的委托-代理和机制设计理论等共同构成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范畴。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指市场参与主体中的一方运用其私有信息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造成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失,基于此通过机制设计改变现有状况的经济学理论。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深远,对这个理论整体特点的研究便于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和各个理论模型的品质,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运用数理模型与历史分析方法、归纳演绎法、比较研究法等从介绍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兴起背景和发展历程出发,在阐述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建立的共同基础和差异性... 

【文章来源】: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
    2.1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界定及概念辨识
        2.1.1 信息与非对称信息
        2.1.2 信息经济
        2.1.3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
    2.2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兴起背景及发展历程
        2.2.1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兴起背景
        2.2.2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发展历程
第三章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3.1 奠基性理论
        3.1.1 维克里的拍卖理论模型
        3.1.2 阿罗对道德风险问题的考察
        3.1.3 阿克洛夫的逆向选择模型及威尔逊均衡
        3.1.4 莫里斯的最优所得税模型
        3.1.5 斯彭斯的信号发送模型
        3.1.6 斯蒂格利茨的信息甄别模型
    3.2 衍生性理论
        3.2.1 新均衡价格理论与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
        3.2.2 效率工资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
        3.2.3 机制设计理论
        3.2.4 委托-代理理论
第四章 非对称信息经济各种理论建立的共同基础及差异性
    4.1 非对称信息经济各种理论建立的共同基础
        4.1.1 哲学基础
        4.1.2 方法论基础
        4.1.3 经济学基础
    4.2 非对称信息经济各种理论的差异性
        4.2.1 构建方式和目的不同
        4.2.2 考察对象不同
第五章 基于马克思主义对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解读
    5.1 马克思有关信息与非对称信息的思想
        5.1.1 基于资本主义矛盾的解读
        5.1.2 基于价格与价值理论的解读
        5.1.3 基于异化论的解读
        5.1.4 基于社会生产力理论的解读
    5.2 马克思有关市场机制的思想
    5.3 马克思有关信息社会与信息经济的思想
        5.3.1 马克思有关信息社会的思想
        5.3.2 马克思有关信息经济的思想
    5.4 对称与非对称在经济问题上的辩证法表现
    5.5 马克思主义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初步展望
        5.5.1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发展日趋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判断
        5.5.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交叉与融合
第六章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进步性及有待发展之处
    6.1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进步性
        6.1.1 提出非对称信息概念并将其纳入模型
        6.1.2 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的创新
        6.1.3 考虑行为主体的主动性
        6.1.4 证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普遍性
        6.1.5 促进和推动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6.1.6 获得广泛的应用
    6.2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有待发展和完善之处
        6.2.1 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核心概念及其性质的考察
        6.2.2 动态理论模型的构建
        6.2.3 宏观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探索
        6.2.4 探讨与其他经济理论的深度融合
        6.2.5 我国特殊问题的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研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后记和致谢



本文编号:3628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628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1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