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的环境经济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20 07:54
本文关键词:低碳技术的环境经济效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低碳经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手段为发展低碳技术。由于低碳技术存在外溢现象,导致低碳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因此,研究低碳技术的作用以及发展低碳技术的政策措施尤为重要。 低碳技术是指一切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技术、产品或工艺流程。通过分解碳排放量的方式,对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的大小进行测量,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3-2009年间低碳技术发展效应共使碳减排了151951万吨,共贡献了165.08%的比例,年平均达到27.51%的碳减排效果。同时,低碳技术创新也会通过引领朝阳产业发展,逐步淘汰以高碳技术为核心的夕阳产业,从而优化产业内及产业间结构,改善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的低碳化,我国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由于低碳技术的外部性,其可能存在私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庇古税与科斯定理则为其提供了解决思路:财税制度对低碳技术产品辅以补贴或对高碳技术产品进行征税,从而增大低碳技术产品的收益或增大高碳技术产品的成本,以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碳权交易制度以明晰产权实行市场化,从而实现碳排放权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最后对发展低碳技术提出政策建议:利用行政手段淘汰高碳技术以倒逼低碳技术发展,采用财税制度激励低碳技术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引导低碳技术自主研发,加强国际交流引进低碳技术以及加强对消费者教育引导以通过消费者货币选票引导低碳技术发展等。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首先,通过相关文献阅读和总结界定低碳技术的内涵,并从成本与收益角度,将低碳技术分为低碳又经济和低碳不经济两类;其次,通过分解碳排放量的方式计算出在2003-2009年间低碳技术发展使碳排放量减少了151951万吨之多,因而低碳技术进步能有效减少碳排放量;再次,采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低碳技术创新性不足的原因,即低碳技术具有正外部性的特征,并分别利用庇古税及科斯定理的原理分析财税制度、碳权交易制度消除外部性的方式和途径,并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论证。
【关键词】:低碳技术 环境效应 经济效应 外部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196;F205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目录8-11
- 1 引言11-15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1-12
- 1.2 研究框架12-13
- 1.3 研究方法13
- 1.4 重难点与创新点13-15
- 2 文献综述15-21
- 2.1 低碳技术的内涵界定15-16
- 2.2 有关低碳技术环境经济效应的研究16-17
- 2.2.1 低碳技术环境效应的研究论述16-17
- 2.2.2 有关低碳技术对经济影响的研究17
- 2.3 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17-19
- 2.4 研究展望19-21
- 3 低碳技术的特征与理论假说21-30
- 3.1 低碳技术的分类与特征21-24
- 3.1.1 低碳技术的分类21-22
- 3.1.2 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的区别22-23
- 3.1.3 低碳技术的基本特征23-24
- 3.2 低碳技术的环境效应假说24-25
- 3.2.1 减碳技术的环境效应24
- 3.2.2 固碳技术与用碳技术的环境效应24-25
- 3.3 低碳技术的经济效应假说25-26
- 3.3.1 低碳技术引领朝阳产业发展25
- 3.3.2 低碳技术发展优化产业结构25-26
- 3.3.3 低碳技术产业化改善生活质量26
- 3.4 财税政策与碳权制度对发展低碳技术的影响分析26-30
- 3.4.1 财税政策与发展低碳技术27
- 3.4.2 碳权制度与发展低碳技术27-30
- 4 低碳技术环境效应的实证分析30-42
- 4.1 低碳技术创新的环境效应30-31
- 4.2 变量的选取以及数据的来源31-36
- 4.2.1 工业产值数据来源及调整31-33
- 4.2.2 对碳排放量测算的说明33-36
- 4.3 实证结果分析36-40
- 4.4 结论40-42
- 5 低碳技术经济效应的案例分析42-47
- 5.1 太阳能光伏产业42-45
- 5.1.1 太阳能产业发展历程42-43
- 5.1.2 电力行业的结构调整43-44
- 5.1.3 太阳能光伏技术与生活质量44-45
- 5.2 德国鲁尔区45-47
- 5.2.1 鲁尔区发展低碳技术的背景45
- 5.2.2 低碳技术发展与结构调整45-46
- 5.2.3 发展低碳技术的经济效应46-47
- 6. 发展低碳技术的财税制度——以摩托车与电动自行车为例47-59
- 6.1 摩托车与电动自行车的优劣势比较47-48
- 6.1.1 性能比较47-48
- 6.1.2 排放比较48
- 6.1.3 外部条件比较48
- 6.2 摩托车与电动车的成本效益分析48-52
- 6.2.1 消费者的成本收益与偏好分析48-50
- 6.2.2 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50-52
- 6.3 限制摩托车和鼓励电动自行车的政策分析52-54
- 6.3.1 直接限制高碳技术产品摩托车的政策分析52-53
- 6.3.2 电动自行车补贴的政策分析53-54
- 6.4 政府限摩与补贴政策对杭州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影响的实证分析54-59
- 6.4.1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的构建55-56
- 6.4.2 回归结果分析56-57
- 6.4.3 结论57-59
- 7 发展低碳技术的碳权制度——以巨化CDM项目为例59-66
- 7.1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实施CDM项目的背景59-62
- 7.1.1 发达国家的约束性减排义务59-60
- 7.1.2 巨化的碳排放现状60
- 7.1.3 CDM项目在巨化的率先实施60-62
- 7.2 CDM项目合作双方的成本收益分析62-63
- 7.3 CDM项目实施的效果分析63-64
- 7.3.1 碳权交易制度对我国发展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63
- 7.3.2 低碳技术创新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63-64
- 7.4 不同约束性减排背景下的CDM项目分析64-66
- 8 政策与建议66-69
- 8.1 淘汰高碳技术,倒逼低碳技术发展66
- 8.2 采取财税政策,激励低碳技术创新66-67
- 8.3 加大政府投入,引导低碳技术自主研发67
- 8.4 加强国际交流,引进适用低碳技术67-68
- 8.5 加强教育引导,通过消费者货币选票引导低碳技术发展68-69
- 参考文献69-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云;;德国鲁尔区是怎样推进经济转型的[J];中国城市经济;2007年06期
2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3 蔡海燕;;德国鲁尔区结构转型的经验和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06期
4 王伯鲁,王筱平;“绿色技术”概念析[J];环境导报;1997年01期
5 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科技;2010年16期
6 齐志新;陈文颖;;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7 刘丹鹤;彭博;黄海思;;低碳技术是否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低碳技术与IT技术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4期
8 张丽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开放导报;2010年02期
9 徐大丰;;低碳技术选择的国际经验对我国低碳技术路线的启示[J];科技与经济;2010年02期
10 孙鹏程;金宇澄;;绿色技术发展的外部经济性及其补偿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3期
本文关键词:低碳技术的环境经济效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80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