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向何处去——兼论新技术下劳动的一般特征

发布时间:2023-12-02 12:49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形态。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出发,直击资本主义要害,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进行考察,为我们研究现实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供了视角和方法。在人工智能技术经济范式下,劳动主体、劳动内涵、劳动分工、劳动生产率、劳动的社会功能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并通过生产系统载体变革,催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劳动机遇。这种变化为技术革命中停滞过剩人口向"完整的人"过渡提供了条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兴行业将逐渐兴起,劳动由生存手段向发展手段转变越来越明显,教育与生产深度融合将是新的生产力条件下"劳动方式—人的发展"这一哲学纽带的新模式。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劳动理论逻辑
    (一) 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论证起点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需具备的两个条件
二、人工智能技术经济范式下劳动的一般特征
    (一) 人工智能技术经济范式的一般表现
        1. 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要素
        2. 人工智能技术下的制造范式
        3. 人工智能技术下的生产组织方式
    (二) 人工智能技术经济范式中劳动的一般特点
        1. 劳动主体的变化
        2. 劳动内涵的变化
        3. 劳动分工的新取向
        4. 劳动生产力的变化
三、人工智能技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的逻辑条件
    (一) 智能技术助推全面劳动的生产系统载体出现
    (二) 教育与生产深度融合是“劳动方式—人的发展”新模式
    (三) 旧分工弱化, 劳动的“发展手段”功能凸显
    (四) “停滞过剩人口”为向“完整的人”过渡积累变革力量
    (五) 新生就业岗位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兴行业转变



本文编号:3869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869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4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