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碳定价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6-02 03:17
本文关键词:澳大利亚碳定价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明显,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矿物燃料燃烧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为了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经过几十轮的争论,1995年联合国大会签署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而作为实施这一宣言的最重要的规则之一,,《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公约中附录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指标,为实现这一减排目标,许多国家纷纷探索有效的市场经济手段来控制碳排放。中国虽然暂时不承担碳减排的任务,但是作为碳减排配额的最重要供应商,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是世界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而且,我国的碳排放在最近几年还在急剧增加之中,因此未来面临着比较大的减排压力。另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会把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作为政策制定当中优先考虑的目标。对我国而言,应对气候变化将是一项长期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设计正确的政策框架以达到减排目标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澳大利亚《清洁能源法案》中碳价格征收标准的两个阶段,即先固定价格后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统,充分说明了碳税与碳排放交易制度间相互协调的关系。澳大利亚能源结构与中国相似,我国可在很多方面及时借鉴澳排放交易机制的设计和运行经验,包括地方、行业的分布、阶段的设置等,促进相关机构合作交流,特别是在立法和政策、监管、定价、配额发放等方面,澳大利亚碳市场建设的经验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结合我国实际,短期内实行碳税制度可以充分发挥碳税制度阻力小这一优势。但从长期看,碳排放交易制度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若实行短期碳税长期碳交易制度,不仅能够减少我国在国际交易中的利益损失,更能够保证中国在参与新一轮全球性减排的同时,平稳快速地发展自身的经济。本文认为最符合我国利益与基本国情的选择应该是在短期内实施碳税制度,同时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将来实现由碳税制度转向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打下基础。 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并在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主体框架。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碳交易的经济学原理、碳交易市场机制、市场分类等,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澳大利亚碳定价机制概况。包括澳大利亚碳税立法背景、碳税立法的主要内容及配套机制、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与欧盟ETS的比较等。第四部分是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包括我国碳交易市场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碳定价影响因素以及用简单的基于排放成本的定价模型分析两企业如何在碳交易中进行价格谈判。第五部分写澳大利亚碳定价机制对中国的启示。包括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及模式选择、税率设计、防范碳税风险、总量交易机制、初始分配、定价监管机制、明确碳排放权法律属性、市场价格调控机制、加大碳税宣传力度等方面。
【关键词】:澳大利亚碳定价机制 碳税 碳交易市场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96;F714.1;F726.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0 绪论11-22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0.1.1 研究背景11-12
- 0.1.2 研究意义12-13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0.2.1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0.2.2 国内研究现状15-18
- 0.2.3 文献评述18
-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18-20
- 0.3.1 研究思路18-19
- 0.3.2 研究方法19-20
- 0.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20-22
- 0.4.1 基本内容20
- 0.4.2 创新之处20-22
- 1 碳定价机制的理论基础22-31
- 1.1 碳交易市场涉及的经济学原理22-25
- 1.1.1 交易的前提:稀缺性22
- 1.1.2 外部性理论22
- 1.1.3 科斯定理22-24
- 1.1.4 庇古税理论24-25
- 1.1.5 “污染者付费”原则(PPP 原则)25
- 1.2 碳税的内涵25-27
- 1.2.1 碳税的概念与特征25-26
- 1.2.2 碳税的分类与功效26
- 1.2.3 与碳税相关的税种26-27
- 1.3 碳交易市场机制27-28
- 1.4 碳交易市场分类28-31
- 2 澳大利亚碳定价机制概况31-45
- 2.1 澳大利亚碳税立法背景31-34
- 2.2 澳大利亚碳税立法的主要内容及配套机制34-40
- 2.2.1 澳大利亚碳税立法的主要内容34-36
- 2.2.1.1 征收对象34-35
- 2.2.1.2 征收范围35
- 2.2.1.3 征收标准35-36
- 2.2.2 与欧盟 ETS 的比较36-38
- 2.2.3 相关配套机制38-40
- 2.3 澳大利亚碳税的潜在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40-42
- 2.3.1 潜在风险40-41
- 2.3.2 应对措施41-42
- 2.4 效益分析42-44
- 2.5 评述44-45
- 3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45-61
- 3.1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45-52
- 3.1.1 发展规模45-47
- 3.1.2 主要碳交易市场47-50
- 3.1.2.1 中国碳交易市场概述47-49
- 3.1.2.2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所建设情况49-50
- 3.1.3 风险50-52
- 3.1.3.1 政策风险50-51
- 3.1.3.2 经济法律风险51
- 3.1.3.3 市场风险51-52
- 3.2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52-53
- 3.3 中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53-56
- 3.3.1 对外 CDM 项目市场存在的问题53-54
- 3.3.2 碳排放权交易所存在的问题54-55
- 3.3.3 碳交易“内需”不足55-56
- 3.3.4 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56
- 3.4 中国碳交易定价的影响因素56-59
- 3.5 基于排放成本的碳交易定价模型59-61
- 4 澳大利亚碳定价机制对中国的启示61-73
- 4.1 中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及模式选择62-67
- 4.1.1 必要性62-66
- 4.1.2 碳税立法模式的选择66-67
- 4.2 税率设计和征税范围67-68
- 4.3 防范碳税风险68
- 4.4 总量交易机制68-69
- 4.5 碳排放权额度的初始配置69
- 4.6 碳交易定价监管机制69-70
- 4.7 明确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70-71
- 4.8 碳交易市场价格调控机制71
- 4.9 健全碳税的分配机制71-72
- 4.10 加大对碳税的宣传力度72-73
- 5 结论73-74
- 参考文献74-76
- 附录76-81
- 致谢81-82
- 个人简历82-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晨洋;李晓丹;吕福财;;基于碳价格与环境能源关联分析的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2 张一粟;;我国环境立法模式选择辨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董岩;;美国和欧盟碳交易价格的法律规制及其借鉴[J];管理现代化;2011年04期
4 张泽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研究述评[J];区域金融研究;2011年06期
5 杜群;廖建凯;;澳大利亚的能源法律制度及其借鉴[J];时代法学;2009年03期
6 史东明;;中国低碳经济的现实问题与运行机制[J];经济学家;2011年01期
7 肖祖s
本文编号:414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41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