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技术进步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2 19:05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技术进步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与其他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于生产领域,对就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陕西省技术进步的就业结构效应。 首先,本文总结了已有的相关研究及理论。在此基础上,从企业、行业、产业的动态发展角度,提出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制作用,并对陕西省的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实证分析方面,通过Malmquist方法,对陕西省三次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进行测度,计算得到TC指数。进而根据本文提出的影响机制,分别从产业及行业两个角度分析技术进步的就业结构效应。在产业层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逐步回归方法选取显著变量,得到系数估计值,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验证时间序列的长期稳定关系。在行业层面,建立一元回归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对通过检验的时间序列进行系数估计。具体分析结论如下: (1)分析陕西省技术投入、产出及就业结构的状况得出,近年来陕西省技术投入、产出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陕西省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且趋于合理。然而,陕西省技术投入资金逐年下降,投入强度有待提高。就业结构方面,陕西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 (2)运用Malmquist方法,计算得到陕西省三次产业的TC指数,结果显示,三次产业的TC指数总体呈波动式增长,近几年增长迅速。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TC指数增长幅度最大,第三产业的TC指数波动明显、增长幅度相对较小。 (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陕西省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变动具有重要影响。其效应可以分为产业就业结构和行业就业结构两个方面。 从产业层面来看,陕西省技术进步对第一产业的就业产生了负向效应,对第二产业的就业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第三产业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正面效应。因此,陕西省技术进步主要通过减少第一产业就业,促进第二、三产业就业影响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 从行业层面来看,陕西省技术进步对行业就业结构的影响效应表现为:减少农、林、牧、渔业(A)就业人数;促进制造业(C),建筑业(E),交通运输、仓储、信息传输和邮政业(F),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G),批发和零售业(H),教育业(P)6个行业的就业。 (4)陕西省技术进步有利于就业结构的优化,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技术进步对第三产业整体就业产生的促进作用较小,然而对第三产业中4个行业的就业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种现象说明,,这4个行业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就业,然而第三产业整体技术进步发展不理想,其整体就业拉动效应相对较小。 最后,本文从大力推进全省技术发展,提高整体技术进步水平;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主导行业的技术扩散作用,带动相关行业就业增长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进步 就业结构 Malmquist方法 回归分析 协整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62.4;F249.2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绪论9-2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11-20
- 1.2.1 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11-18
- 1.2.2 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18-20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20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20-21
- 1.4 研究方法21-23
- 2 理论基础23-36
- 2.1 技术进步的相关概念23-28
- 2.1.1 技术和技术进步23-25
- 2.1.2 技术进步的相关概念辨析25-27
- 2.1.3 技术进步的类型27-28
- 2.2 就业结构的相关概念28-31
- 2.2.1 就业结构的界定28-29
- 2.2.2 就业结构的相关概念29-31
- 2.3 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31-36
- 2.3.1 技术进步的相关理论31-33
- 2.3.2 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33-36
- 3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制分析36-41
- 3.1 企业层面的影响机制36-37
- 3.2 行业层面的影响机制37-39
- 3.3 产业层面的影响机制39-41
- 4 陕西省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现状分析41-56
- 4.1 陕西省的技术投入产出现状41-47
- 4.1.1 陕西省的技术投入42-45
- 4.1.2 陕西省的技术产出45-47
- 4.2 陕西省就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7-53
- 4.2.1 陕西省的就业总体现状47-48
- 4.2.2 陕西省的产业就业结构现状48-51
- 4.2.3 陕西省的行业就业结构现状51-52
- 4.2.4 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52-53
- 4.3 陕西省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的相关分析53-56
- 5 陕西省技术进步的就业结构效应实证分析56-84
- 5.1 陕西省技术进步的测量56-61
- 5.1.1 技术进步的测量方法种类56
- 5.1.2 基于 DEA 的 Malmquist 指数方法简介56-58
- 5.1.3 陕西省三次产业技术进步的测量结果58-61
- 5.2 陕西省技术进步的产业就业结构效应实证分析61-76
- 5.2.1 研究方法及思路61-64
- 5.2.2 实证模型的构建和数据处理64-66
- 5.2.3 第一产业实证模型的拟合与检验66-69
- 5.2.4 第二产业实证模型的拟合与检验69-72
- 5.2.5 第三产业实证模型的拟合与检验72-75
- 5.2.6 估计结果和分析结论75-76
- 5.3 陕西省技术进步的行业就业结构效应实证分析76-83
- 5.3.1 研究方法及思路76
- 5.3.2 实证模型的构建和数据处理76-77
- 5.3.3 协整检验77-79
- 5.3.4 回归分析及结果79-82
- 5.3.5 分析结论82-83
- 5.4 实证分析结论83-84
- 6 对策与建议84-88
- 6.1 大力推进全省技术发展,提高整体技术进步水平84-85
- 6.2 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85-86
- 6.3 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86
- 6.4 发挥主导行业的技术扩散作用,带动相关行业就业增长86-88
- 7 结论88-90
- 7.1 研究结论88-89
- 7.2 研究创新89
- 7.3 研究局限89-90
- 参考文献90-95
- 附录95-10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100-103
- 致谢10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利;王振兴;;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杨艳琳,兰荣蓉;我国就业结构变化与失业保险制度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安果;技术进步、就业兼容理论与中国就业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02期
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5 盛欣;胡鞍钢;;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人力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29个省的面板数据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6期
6 姜作培,管怀鎏;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7 赵利;;技术进步影响山东省就业总量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08年01期
8 彭绪庶,齐建国;对美国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9 齐建国;中国总量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12期
10 丁仁船,杨军昌;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2年12期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技术进步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4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44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