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08-06 03:05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剩余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劳动组织形式 异化
【摘要】: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进行考察。本文认为考察剩余价值学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首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它的划分可以从其学说的考察对象和作用范围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剩余价值学说作为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属于中观层次,但是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又深化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即丰富了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考察的马克思思想的宏观层次。 剩余价值学说所包含的概念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演进的过程。使用价值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为基础的条件,而使用价值的生产又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中进行。价值概念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由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人身依赖关系转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之上。剩余价值概念则是价值概念的高级阶段和完成阶段,它一方面表现出阶级社会中剥削的根源,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现代社会的全面物化与人的全面异化。 剩余价值学说不仅通过概念的演进说明了人类社会的根本的变迁,还实际地说明了古代社会同现代社会在社会劳动组织方式上的根本不同,以及现代社会的实际的建立过程。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古代生产方式、日耳曼生产方式的考察揭示了古代社会在社会劳动组织方式方面与现代的根本不同,他对于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考察则说明了现代社会得以形成的真正原因,因而与资产阶级关于历史的说明有了原则的区别。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将社会生产的各种因素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物化和人的异化。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直观地显示出了剥削的本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分工协作深入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社会劳动的组织形式,机器的运用标志着资产阶级通过对生产工具的占有而占有了人类智力进步的成果。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划分,将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生产共同体,考察了其得以运转的根本条件。因此,剩余价值学说进一步扩展了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及其界限的研究。 剩余价值学说从根基上揭示了现代社会遮蔽自身本质的机理。现代社会在自身的运转中将其本质规律掩盖起来,在此基础上国民经济学家才能够对其现象进行总结与提炼,构造出关于现代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也正是如此,有关现代经济的意识形态才能够深入人心,被广泛地接受。剩余价值学说击破了国民经济学家关于现代社会存在方式的意识形态。在更加深刻地说明了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的同时,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扬弃是共产主义社会建立的必要条件,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学说,对共产主义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说明。它对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共产主义社会以及正确地对待共产主义事业中的挫折提供了必要的视角。
【关键词】:剩余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劳动组织形式 异化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23
- 一、剩余价值学说的处境及本论题的研究现状11-16
-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16-22
- 注释22-23
- 第一章 剩余价值学说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23-36
- 第一节 马克思学说的三个层面24-31
- 一、马克思学说的宏观层面24-29
- 二、马克思学说的中观层面29-30
- 三、马克思学说的微观层面30-31
- 第二节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认识论31-35
- 注释35-36
- 第二章 剩余价值概念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36-63
- 第一节 使用价值与具体劳动36-42
- 一、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37
- 二、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具体劳动37-38
- 三、生产使用价值的一般特征38-42
- 第二节 商品的价值与抽象劳动42-52
- 一、作为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交换价值42-44
- 二、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44-49
- 三、商品的价值——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劳动的社会性49-52
- 第三节 剩余价值与雇佣劳动52-62
- 一、剩余价值与价值概念的充分展开52-54
- 二、剩余价值与雇佣劳动54-55
- 三、雇佣劳动和异化劳动、剩余价值和私有财产的内在关联55-62
- 注释62-63
- 第三章 社会劳动组织方式转变的现实基础——对现代社会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63-76
- 第一节 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63-69
-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65-66
- 二、古代生产方式66-68
- 三、日耳曼生产方式68-69
- 第二节 资本的原始积累与现代社会的形成69-75
- 一、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70-71
- 二、无产阶级进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情况71-72
- 三、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和国内市场的开拓72-73
- 四、工业资本家的产生73-75
- 注释75-76
-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存在根基的深度剖析76-96
- 第一节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现代社会生产的秘密77-80
- 第二节 绝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最初表现形式80-82
- 第三节 相对剩余价值82-95
- 一、分工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83-89
- 二、机器和科学技术的双重属性89-95
- 注释95-96
-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实现——对现代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还原96-124
- 第一节 马克思对现代经济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96-100
- 第二节 流动中的剩余价值——社会劳动的实现方式100-104
- 一、剩余价值与资本形态的变换100-103
- 二、流动中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103-104
- 第三节 资本周转与剩余价值的实现104-116
- 一、马克思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定义105-106
- 二、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家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问题上的批判性分析106-108
- 三、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影响剩余价值实现的时间因素108-110
- 四、资本的周转时间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110-116
- 第四节 剩余价值与总体社会劳动的实现机制116-122
- 一、简单再生产中的剩余价值实现机制116-118
- 二、扩大再生产中的剩余价值实现机制118-122
- 注释122-124
- 第六章 马克思对利润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124-134
- 第一节 利润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遮蔽124-128
- 一、被利润遮蔽的剩余价值124-126
- 二、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进一步遮蔽126-128
-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和剩余价值生产的界限128-133
- 一、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必然导致利润率的下降128-131
- 二、利润率下降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展开131-133
- 注释133-134
- 第七章 非生产领域中资本的作用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分割134-152
- 第一节 商业资本的作用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分割135-139
- 一、商业资本及其运行机制135-137
- 二、商业利润和商业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分割137-138
- 三、商业资本中的雇佣劳动138-139
- 第二节 生息资本的作用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分割139-144
- 一、生息资本——货币拜物教的顶点139-141
- 二、以利息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141-144
- 第三节 信用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144-150
- 一、马克思对信用制度的论述144-145
- 二、信用制度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145-148
- 三、信用制度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148-150
- 注释150-152
-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地租——作为人的生存条件的自然的物化与异化152-162
-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地租与土地所有权152-156
- 第二节 级差地租——自然力的物化及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占有156-158
- 一、级差地租的一般特征156-157
- 二、两种不同来源的级差地租157-158
- 第三节 绝对地租——自然力的物化与异化的绝对表现158-160
- 第四节 非农业用地地租——自然资源所有权对人的生存条件的占有160-161
- 注释161-162
- 第九章 剩余价值与三位一体公式162-171
- 第一节 三位一体公式的正确性163-164
- 第二节 剩余价值学说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本质性说明164-166
- 第三节 三位一体公式被普遍接受的社会历史原因166-170
- 注释170-171
- 第十章 剩余价值的扬弃与共产主义社会171-184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经典论述171-173
- 第二节 社会劳动组织方式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分工、分配方式的关系173-179
- 一、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分工和分配174-176
-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分工与分配方式176-179
-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分工与分配方式179-183
- 一、共产主义社会中扬弃生产资料私有制179-180
- 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消灭分工180-182
- 三、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按需分配182-183
- 注释183-184
- 参考文献184-188
- 后记188-1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学明;;伯恩施坦如何全面地否定与修正马克思主义——重读《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00期
2 陈学明;;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哲学——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朱妙宽;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新探[J];经济评论;2004年05期
4 张秀华;李艳红;王军;谢魁;;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李炳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范畴及其新的社会形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卓武扬;;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J];生产力研究;2006年08期
7 白永秀;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与剩余价值[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陈学明;;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的和平崛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陈学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共同富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04期
10 张尔升;;剩余价值学说的当代嬗变[J];探索与争鸣;2008年08期
,本文编号:628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62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