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中心卫星模式产业集群形成及协同度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00:00

  本文关键词:中心卫星模式产业集群形成及协同度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协同学 中心卫星模式 产业集群 协同度评价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技术创新要求不断加快,很多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都遇到了严重的瓶颈。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使得市场需求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也使得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企业提出了非常大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发生很多变化。借助外部力量,与其他企业合作谋求共同发展是很多企业的选择,传统的“物竞天择”的思想,也逐渐被“求同存异”。在这种背景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 所谓的产业集群,就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些企业联系密切,并且能够在使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在任何一个产业集群中,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核心企业,其他的企业通常是围绕这些核心企业展开,为其提供配套产品或者服务。在产业集群的众多模式中,中心卫星模式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本文主要从协同学的角度进行了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1)对相关领域的文章进行阅读、整理和思考,把握协同学研究的基本脉络和方法。通过研究协同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把握协同的对于分析此类问题的可行性和效果。在产业集群中寻找进行协同度评价的角度,并让协同学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之间有着互相利用的角度,以解决对产业集群的协同度评价问题。 (2)运用协同学相关理论和数学方法,参考协同学中对于其他领域的模型描述,给出中卫模式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并在过程中重点了解相应的变量含义,给出模型的意义。 (3)在上一部分的基础上,继续运用协同学的理论和思想,给出评价一个中卫模式产业集群协同度的方法,使得在指标充足的情况下,对一个产业的协同度评价成为可能。 (4)利用第三部分中对产业集群进行协同度评价的方法,以某产业集群为实例,进行该产业集群的协同度评价,根据最后的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给出相应的分析,指出该产业集群的协同度处于何种程度,并指出影响其协同度的具体指标。
【关键词】:协同学 中心卫星模式 产业集群 协同度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062.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1.1 时代背景下必然产生的产业集群10
  • 1.1.2 活力依旧的协同学10-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2
  • 1.3 研究内容、方法12
  • 1.3.1 研究内容12
  • 1.3.2 研究方法12
  • 1.4 论文框架12-16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16-28
  • 2.1 协同学的相关理论16-21
  • 2.1.1 协同学简介16-17
  • 2.1.2 自组织现象17-19
  • 2.1.3 支配原理与序参量19-20
  • 2.1.4 协同测度相关研究20-21
  • 2.2 产业集群及中卫模式相关理论及文献21-28
  • 2.2.1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方向21
  • 2.2.2 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21-23
  • 2.2.3 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23-24
  • 2.2.5 中卫模式简介24-28
  • 第3章 中卫模式产业集群的形成28-38
  • 3.1 两个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28-34
  • 3.2 多个企业条件下的中心卫星模式的形成过程34-38
  • 第4章 中卫模式产业集群协同度评价模型38-52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38-39
  • 4.2 序参量的作用和机理39-42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42-46
  • 4.4 评价指标的定量计算方法46-49
  • 4.4.1 各指标计算方法46-48
  • 4.4.2 协同度计算方法48-49
  • 4.5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49-51
  • 4.6 系统协同度的计算方法51-52
  • 第5章 应用举例:对以某机床厂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协同度评价52-62
  • 5.1 某机床厂及所在产业集群简介52
  • 5.2 某机床厂及卫星企业的相关数据52-55
  • 5.3 心企业协同度计算55-58
  • 5.4 集群协同度的计算58-62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2-64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62
  • 6.2 论文的创新点62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68
  • 致谢68-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企业网络体系:系统建构与结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黄绍服,赵韩;供应商选择的AHP/随机DEA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王旭坪,陈傲;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商评价与优化[J];管理科学;2004年04期

4 王庆喜,宝贡敏;企业资源理论述评[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5 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余光胜;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演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10期

7 吴文化;中国交通运输效率评价体系研究分析[J];综合运输;2001年02期

8 程国平,汪波,程秀平;供应链中信息协同评价初探[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22期



本文编号:627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627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3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