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理论的欧盟碳排放权价格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灰色理论的欧盟碳排放权价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权 EUA价格 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预测
【摘要】: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天气等危害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近年来,由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不断取得成功,尤其是欧盟碳减排交易体系,给世界各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许多可贵的实践经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变化情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价格,把握住价格的变化就能掌握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动向。因此,对碳排放权价格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碳排放权价格进行分析与研究。在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和国际交易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碳排放价格的形成和变动过程,分析了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因素。然后对本文所应用的灰色关联分析以及GM(1,1)模型和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做了详细的说明。实证研究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研究对象,欧洲气候交易所的EUA价格为代表,选取能源价格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分析,找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分别运用GM(1,1)模型和灰色-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几个交易日的EUA价格变动趋势,并进行了残差检验和精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电力价格,石油价格等能源价格对EUA价格影响较小,并不能很好的解释EUA价格的变化,EUA价格还受到很多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能源价格中,电力价格是EUA价格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未来EUA价格呈现小幅度的上涨趋势,而且在满足假设的情况下,GM(1,1)模型、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在碳排放权价格研究中具有同样适用性,都可以运用短期的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几个交易日碳排放价格做出预测,经过残差检验和精度对比,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精度更高,更具应用价值。
【关键词】:碳排放权 EUA价格 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1.5;X19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9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2.1 研究的目的9
- 1.2.2 研究的意义9-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6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2-16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16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6-19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16-17
- 1.4.2 研究方法17-19
- 第2章 碳排放权价格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19-31
- 2.1 碳排放权价格形成分析19-22
- 2.1.1 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19-20
- 2.1.2 碳排放权交易定义20
- 2.1.3 碳排放权价格形成原理20-22
- 2.2 碳排放权价格市场表现22-27
- 2.2.1 国际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现状22-25
- 2.2.2 碳排放权价格特征25-26
- 2.2.3 碳排放权价格的变动情况26-27
- 2.3 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因素分析27-30
- 2.3.1 政策因素27-28
- 2.3.2 气候和能源价格因素28
- 2.3.3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28-30
- 2.3.4 相关产品的价格影响因素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碳排放权价格灰色关联分析31-41
- 3.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31-33
- 3.1.1 灰色关联分析的概念及功能31
- 3.1.2 灰色关联分析的特点与优势31-32
- 3.1.3 灰色关联分析基本步骤32-33
- 3.2 碳排放权价格灰色关联分析的可行性33-35
- 3.2.1 灰的含义33-34
- 3.2.2 碳排放权价格的灰色性34
- 3.2.3 碳排放权价格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可行性34-35
- 3.3 欧洲气候交易所EUA价格灰色关联分析35-40
- 3.3.1 影响因素的选取35-36
- 3.3.2 数据整理36-39
- 3.3.3 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39-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碳排放权价格灰色预测研究41-52
- 4.1 碳排放权价格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可行性41-44
- 4.1.1 GM(1,1)预测模型41-42
- 4.1.2 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42-44
- 4.1.3 碳排放权价格灰色预测的可行性44
- 4.2 欧洲气候交易所EUA价格灰色预测研究44-50
- 4.2.1 EUA价格GM(1,1)模型预测45-46
- 4.2.2 EUA价格灰色-马尔科夫模型预测46-48
- 4.2.3 EUA价格预测模型对比48-50
- 4.3 对策建议50-51
- 4.4 本章小结51-52
-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58-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陈志建;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45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64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