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与困境分析
本文选题:地区公共产品 切入点:东盟共同体 出处:《南洋问题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地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相应的地区政治研究的兴起,地区公共产品理论已在地区主义发展的实践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强的解释力。一般而言,水平较低、进展缓慢的地区合作进程,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该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引起,东盟即是如此。作为一个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地区组织和一个处于发展与建构中的一体化进程,在其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存在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困境,并明显地制约了其地区合作进程的发展。东盟要想实现《东盟宪章》提出的目标,在共同体建设中加强合作,推进地区认同和制度化建设,从而增加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缓解供给不足的困境是东盟的必然选择。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the rise of the corresponding regional political research, the theory of regional public goods has produced more and more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in the practical field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ism.In general, the low level and slow progres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largely due to the lack of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the region, such as ASEAN.As a regional organization composed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ountries and a process of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dilemma of insufficient supply of regional public goods in its development for several decades.And obviously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regional cooperation process.If ASEAN wants to realize the goal put forward by the ASEAN Charter,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promote regional identity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increase the supply of regional public goods and alleviate the dilemma of insufficient supply,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ASEA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山东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专项资助项目“东盟共同体:理论建构与现实进程”(YZC1101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4.1;F06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健;;上海合作组织的未来发展路径选择——从地区公共产品的视角[J];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静,屈光峰;国家主权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出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侯明喜;论影响外交决策信息分析的若干因素[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张景全;;从同盟角度看日澳结盟趋向的原因及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8年03期
4 黄凤志;许宁;;信息化进程中国际体系与秩序特征探析[J];东北亚论坛;2009年01期
5 张景全;;同盟视野探析[J];东北亚论坛;2009年01期
6 杨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7 曹云华;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评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J];东南亚研究;2003年06期
8 张俊国;张亚楠;温嫩霞;;国强民富的目标与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实践[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赵雷;;当前中美在六方会谈问题上立场的转变——兼论朝核问题解决机制的理性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9年34期
10 刘卿;国际危机机理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史伟成;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东亚外汇储备库建设[D];复旦大学;2011年
4 苏国辉;东亚经济合作视角下中国经济安全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9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郭延军;东北亚环境安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芬;中菲南海争端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卫国;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稳;论现代信息技术对外交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e,
本文编号:1716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1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