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重合约与婚姻——一个经济学的研究新框架
本文选题:婚姻 + 外部性 ;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摘要】:双重合约的内外合约就是,没有参与特定相关合约(称为内部合约)的其他人,对于内部合约产生了(外部性)影响,则上述其他人一定是同内部合约参与人达成了另外的其他合约即外部合约。双重合约是一个普遍的存在,婚姻就是其中的一种。双重合约的内、外合约既具有统一联系又存在区别。内外合约可以是排他性质不同的合约,其中一定程度内公外私性质的双重合约,是包括婚姻在内的一般组织的基本特征。根据合作博弈与讨价还价理论,可以建立双重合约下的婚姻稳定模型,其中包括合约效用、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等重要变量。分析这些变量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可以解释人类婚姻规模、形式和稳定性的历史演变。
[Abstract]: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ract of a double contract is that other people who are not involved in a particular relevant contract (known as an internal contract) have an external (external) effect on the internal contract. Then the above-mentioned other person must have entered into another contract with the internal contract participant, that is, the external contract. Double contract is a universal existence, marriage is one of the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racts of dual contracts have both unified 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racts may be exclusive contracts, in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dual contracts of public, external and private nature 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marriage. According to the cooperative game and bargaining theory, we can establish a stable marriage model under double contract, including contract utility, accounting cost, opportunity cost, transaction cost and other important variables. The analysis of these variables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can expla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cale, form and stability of human marriage.
【作者单位】: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分类号】:F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晋华;;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及《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论文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吴燕;;西方产权理论综述[J];金融经济;2005年18期
3 李经路;;内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J];财会月刊;2011年17期
4 李景海;陈雪梅;;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展望[J];江淮论坛;2011年04期
5 吴炯;;社会资本规制与产权安排的替代效用和替代规则[J];当代财经;2011年07期
6 严成j;龚六堂;;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年02期
7 薛建良;李秉龙;;基于环境修正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度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8 张维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J];书城;1998年11期
9 明旭;;认同经济学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柯华庆;陈光;;相互性思维与改良[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志兵;;网络效应判定准则及相关概念辨析[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喜红;姚运先;谢煜;;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解决途径[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廖建求;;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分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明;;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5 |!屒修;;寇斯}搊遊x的法[x意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武建奇;;谁为公有制理论大厦添砖加瓦——有感于西方产权理论的私有制辩护性质[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文飞;;循环经济理论与相关经济理论的辨析[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8 王爱君;;发展经济学的多重均衡理论[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9 毛亮;;司法腐败和公共品的自愿提供[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祝树金;赖明勇;;小型开放经济中内生增长的不确定性[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志伟;诺奖得主马斯金:银行外部性是金融危机主因[N];证券日报;2011年
2 李仁君;假如由别人来买单[N];海南日报;2004年
3 梁小民;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4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一鸣;耳目一新的《微观经济》[N];经济日报;2007年
5 杨小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客座教授);“国内经济学者要重视经济学文献”[N];南方周末;2004年
6 陈克艰(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让市场最充分地发挥作用[N];文汇报;2001年
7 李俊久;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个协调问题[N];中国贸易报;2006年
8 刘艳梅;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新经济地理理论[N];学习时报;2007年
9 谭兴中;经济的外部性[N];重庆日报;2004年
10 马颖;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进展[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声萍;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2 张志勇;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生态技术创新的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惠凯;临港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陈丽萍;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及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贾丽虹;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美衍;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朱勇;新增长理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8 赵亚奎;协调失灵,,技术抵制与贫困陷阱[D];复旦大学;2009年
9 雷华;政府规制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谢闽;和谐的成本[D];江西财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沂书;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形象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安奉钧;外部性:概念解析及经济、政治两域的政府治理[D];苏州大学;2003年
3 李筱婧;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分析及对策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蔡宇;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里的多重均衡问题:一个文献综述[D];山东大学;2009年
5 闻俊;网络竞争中的不对称信息、技术革新与多种服务[D];武汉大学;2005年
6 曾垂石;网络拥挤与反应性定价模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7 马滕飞;市场风险和国家福利政策对教育专业化程度影响的模型分析[D];暨南大学;2012年
8 董联党;地方政府过度公共投资的成因分析[D];西北大学;2006年
9 吴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10 王茜;中国重大水污染灾害的经济学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84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8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