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后刘易斯时代的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8-10-07 20:15
【摘要】:从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笔者称之为刘易斯时代。从理论上看,还应有前刘易斯时代和后刘易斯时代两个阶段。目前中国可能处于从刘易斯时代向后刘易斯时代的转变过程中。这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即从主要依靠土地、资本、非熟练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转移为主要依靠科技和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时期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为此,要调整人才政策和科技政策,进行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要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防止农村空心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投资农业;要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消除城市化的制度障碍。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wis' dual economy is only a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 call the Lewis era. Theoretically, there should be two stages: pre-Lewis and post-Lewis. At present, China may b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the Lewis era to the post-Lewis era. This is the esse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that is, from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mainly depends on land, capital and unskilled labor, to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mainly depend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capital. The essence of economic competition in this period is the competition of talents and the competi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policies on talen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invest in human capital on a large scale,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o prevent the hollowing out of rural areas,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o invest vigorously in agriculture; and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 the population. Eliminate th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o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F09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f ;;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振华;分工与交换:经济增长的正反馈机制[J];商业研究;2002年22期

2 高帆;报酬递增与西部经济发展[J];财经科学;2002年06期

3 刘祚祥;孙良媛;;逆向淘汰、财政补贴与农业的低效率发展——基于湘北农村的调查研究[J];财贸研究;2006年05期

4 刘相勇,高强;中国居民高等教育投资决策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石忆邵;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经济问题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3期

6 赵燕菁;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1期

7 刘苹,陈维政,程佳华;人力资本的权变激励模式研究[J];当代财经;2003年05期

8 徐鸣;;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J];当代财经;2007年08期

9 徐充;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10 高帆;;新农村建设: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金沛;高新技术经济发展:技术、制度与资本的耦合[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2 牛刚;农业企业经营要素配置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姚树荣;人力资本、企业制度与绩效[D];四川大学;2003年

4 刘平青;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5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6 黄先海;蛙跳型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D];复旦大学;2003年

8 田传浩;农地使用权市场:模式、影响因素及其对农地配置效率的影响——理论与来自苏浙鲁地区的经验[D];浙江大学;2003年

9 侯高岚;后发优势理论分析与经济赶超战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闫天池;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新疆经济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7年

2 吴珊瑚;贫困根源的一般性分析与传统体制下中国农民的贫困成因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叶超;区域二元结构体系构建导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芳;农产品交易中市场信息失真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5 彭琦;高科技企业中科技人员持股的经济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志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公司治理结构安排[D];中央财经大学;2005年

7 盛先友;分工与农业产业组织[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8 李伟平;企业家的企业[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利;也论环境权[D];郑州大学;2005年

10 李跃华;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邱霓,潘杰妍;珠江三角洲发展重化工业的构想[J];广州师院学报;1999年08期

2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3 王德文,蔡f ,高文书;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J];开放导报;2005年04期

4 蔡f ;王美艳;;“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J];开放导报;2006年01期

5 曹颖;;产业布局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J];理论月刊;2006年03期

6 杨永华;论珠三角和山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J];南方经济;2002年08期

7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8 蔡f ;;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年02期

9 周祝平;;人口红利、刘易斯转折点与经济增长[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垠;;刘易斯拐点——基于马克思产业后备军模型的解析与现实意义[J];经济学动态;2010年10期

2 周立;;“刘易斯拐点”已现:“民工荒”与“涨薪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255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55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3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