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动因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8-10-07 18:02
【摘要】: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的时候,第一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是促使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随着对市民社会的深入研究,马克思认识到无产阶级在人类解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西方经济学家从抽象先验的原则出发研究经济问题是非科学的,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资产阶级利益而辩护。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应该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目的,通过艰辛的努力,创造出造福广大人民的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成果。
[Abstract]:When Marx was editor-in-chief of Rhine, he first encountered the difficulty of expressing opinions on material interests. This is to urge Marx to "study the initial motive of economic problem". 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civil society, Marx realized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proletariat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liberation, and always scientifically studied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proletariat.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is the unity of class and science. It is unscientific for western economists to study economic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abstract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s. They are always defending bourgeois interest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s a Marxist economist, we should take the interests of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as the fundamental goal and create scientific economic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that benefit the broad masses through hard work.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立场的转变及内在逻辑”(10CZX007)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启示——基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Y201120803)
【分类号】:A811;F091.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亚芬;;简析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J];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2 潘惠香;;从“哲学”到“实证科学”:马克思研究立场转变的当代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3 方以启;;马克思“实证科学”之“实证”概念解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方以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科学立场及其启示[J];求实;2011年06期

5 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徐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方式的反思——《关于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系的两个事实》一文的推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王洪波;李颖;;社群与个人孰先孰后?——对社群主义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J];财经研究;2002年10期

2 程恩富,顾钰民;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3 周肇光;关于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假设的理性分析[J];经济问题;2004年02期

4 程恩富;生产性管理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J];社会科学;1995年07期

5 王东京;;澄清经济学的三大问题[J];中国改革;2006年09期

6 鲁克俭;论马克思研究方法从思辨到实证的转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7 叶险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爱平;任保平;;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07期

2 杨文革;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沈德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J];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01期

4 B·契尔科维茨;余林;;马克思主义与俄罗斯[J];世界经济译丛;1994年09期

5 张燕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思考之浅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06期

6 陈隐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78年02期

7 张赞洞;评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J];贵州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8 艾世伦;浅谈时间就是金钱[J];探索;1985年03期

9 罗先德;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理论来源的纵横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10 杨国昌;;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史研究中的新探索——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踔;倪朝民;;脑卒中的卫生经济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何炼成;;也谈“经济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卫兴华;;关于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问题[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4 吴宇晖;李贺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5 卢新德;;新形势下经济学研究的创新[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胡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和中国化[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7 洪远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述评[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8 伍柏麟;;中国经济学改革和发展问题探讨[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9 刘知生;;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手段形式及动因[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刘国新;刘升福;;R&D全球化及我们的对策[A];新世纪科技与湖北经济发展——2001首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沈明;五大动因促钢铁股走强[N];证券日报;2009年

2 徐宝康;韩国迁都三大动因[N];人民日报;2004年

3 北京大学教授 王建国;经济学研究的四个层次[N];人民日报;2006年

4 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威廉T·威尔逊;新兴市场增长动因更多依赖私有部门[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5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童光荣邋童光毅;能源经济学研究的脉络和方向[N];光明日报;2007年

6 周天勇;加快发展应更多指向民生幸福[N];扬州日报;2007年

7 任秋凌;科学家探索人与人合作的动因[N];北京科技报;2005年

8 珠林;在经济学研究中添加性别视角[N];中国妇女报;2005年

9 俞勤宜 张泓骏;将计量统计法应用于经济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筹资额下降四大动因[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华;新兴市场企业OFDI动因与模式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D];武汉大学;2011年

2 王恕立;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条件及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童文俊;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万丽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分析与发展对策[D];西南大学;2005年

5 朱世陆;人类主体经济学探索[D];厦门大学;2008年

6 王志强;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动因与作用效果:理论与经验证据[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7 郑钢;中国境外投资动因、效应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涂敏;我国港口民营化动因、目标及模式选择[D];浙江大学;2008年

9 宋瑞波;企业资产证券化与资本结构优化初探[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巫景飞;企业战略联盟:动因、治理与绩效[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翔翔;中西自然人人格权嬗变动因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杨志刚;我国企业并购动因解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3 姚q匣,

本文编号:2255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55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c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