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历史的澄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存在论诠释
[Abstrac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分类号】:F091.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9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贺琴;对文学艺术中晚期创作上升现象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升;;评鲍德里亚对社会历史进程的重新理解[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廖薇;宋玮;;对劳动概念的经济学哲学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概念的理论意义[J];时代人物;2008年07期
3 王泽庶;;“劳动”新说[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郗戈;;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概念的理论意义[J];学术研究;2007年02期
5 徐智环;;按生产要素分配依据若干分歧观点辨析[J];山东电大学报;2006年01期
6 杨建平;;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实践、生产和劳动概念的关系[J];人文杂志;2006年03期
7 宇海金;刘付春;;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新诠释——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兰州学刊;2006年06期
8 许光伟;;论抽象劳动的假说体系——兼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层次性[J];江汉论坛;2006年08期
9 张盾;;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刘秉龙;李海燕;;马克思劳动总体性思想的局限及当代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祥勤;金瑶梅;;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概念的争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2 李红菊;许燕;;中学教师情绪劳动的概念建构及其与重要预测因素、职业枯竭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强乃社;;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从新康德主义者到哈贝马斯[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明辉;凌文辁;方俐洛;;组织行为学新视角:情绪劳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元永浩;;实践概念与历史概念的解释循环——论马克思人本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周明;需要大力提倡和谐劳动[N];中国邮政报;2006年
2 包俊洪;财富分配问题的新探索[N];人民日报;2006年
3 向阳;实现核心价值观须加大制度建设投资[N];陕西日报;2006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对“劳动”概念进行科学拓展[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小飞;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解读及其结果[D];复旦大学;2010年
2 刘大欣;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汉娜·阿伦特的行动观比较[D];湖南大学;2010年
3 周楠;批判与超越: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演进[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童;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市场经济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其永;马克思劳动观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爱云;哈贝马斯的劳动观及其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云霞;评哈贝马斯“不加反思的历史客观主义”[D];吉林大学;2006年
8 柴秀波;马克思的“劳动”与“实践”概念辨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62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62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