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方式”
[Abstract]:The word "mode of production" appears very frequently in Marx's economic works, but the meaning of expression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I think there are two basic uses: first, refers to the type or type of social production; second, refers to the mode of social production. Marx pointed ou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reface to the first edition of Das Kapital: "what I want to study in this book is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that adapt to it." When discussing the object of Das Kapital, there is a great debate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 "mode of production" in this sentence. According to the consistent analysis principle of Marx's "productive forces-mode of production-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ontent of the first volume of Das Kapital, I think that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here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capitalist mode of labor". " The mode of labor is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specific mode of labor is based on certain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stricted by specific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which has remarkabl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Marx first emphasized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in the research object of Das Kapital, which means that when he studied capitalist economy, he put the investig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direct production in the basic position. Put the criticism of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in the first place. We should take Capital as an example and bring labor process and mode into the research object of political econom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01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J];经济研究;1979年10期
2 马家驹;蔺子荣;;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经济研究;1980年06期
3 赵学清;;《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和德文第4版“生产方式”概念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6期
4 平心;;再论生产力性质——关于生产力的二重性质的初步分析[J];学术月刊;1959年09期
5 平心;;关于生产力性质几个问题的发言[J];学术月刊;1960年04期
6 顾海良;;把握真谛 着力创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01期
7 S.马格林;柯唱;李安;;老板们在做什么?——资本主义生产中等级制度的起源和功能[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年0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汉洪;;微观经济领域和宏观经济领域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论争的比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田广研;对资本社会化作用的再认识[J];商业研究;2005年14期
3 张荣艳;;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生命力[J];长白学刊;2009年03期
4 马艳;严金强;;马克思主义两部类经济增长关系模型探讨[J];财经研究;2009年05期
5 陈春莲;;合理的阶层结构与和谐社会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陈春莲;;我国当代社会阶层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丁为民;对理顺企业劳动关系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8 孙寿涛;20世纪三派长波理论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0期
9 孟捷,杨志;技术创新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10 杨慧玲;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到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海波;青年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张国富;中国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汪仕凯;工人政治的逻辑及其变革: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董明;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D];上海大学;2011年
5 杜建明;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杜辉;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动态演化:结构与差距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陈林生;市场场域:专业市场的社会结构分析[D];上海大学;2010年
8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虞昕;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D];上海大学;2011年
10 郑庆杰;国企变迁中的工人身份认同与生产政治[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飞;论电视的“集中型传导效应”与“普识文化效应”[D];东北大学;2009年
2 张波;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3 岳兵;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用工荒”现象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艾宏玲;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曲常明;大庆石油工人社群文化生活的变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芳芳;社会主义视域下资本权利管窥[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费春颖;论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法律规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王凯;住房:中国中产阶级的身份建构与符号区隔[D];中南大学;2010年
9 刘静;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及其基本经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王雯菲;电子政务下的一站式公共服务的多元化管理[D];复旦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瑞金;李瑞艳;;试论安德森的“类型学”唯物史观思想及其意义[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2 王佳;;树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意识——从黑格尔“主奴关系的辩证法”说起[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李倩雯;;解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J];学理论;2011年22期
4 维萨·奥特宁;金建;;MEGA~2与另一个马克思——马塞罗·默斯托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8期
5 郭强;;评奥尔曼关于马克思辩证法的思想[J];哲学动态;2011年05期
6 王效;;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哲学反思——从日本核危机谈起[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汪辉勇;;论价值全球化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必然性[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5期
8 袁杰;;社会和谐理论链条上的一个缺环——阶级社会和谐问题论析[J];天中学刊;2011年04期
9 刘启春;严芳;;生态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与未来社会建构[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邓远萍;郭咔咔;;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的三重维度——基于社会发展视域的探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冬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形成的意义[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冬玲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情感劳动:不平等的又一种形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赵剑英;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李佃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品格[N];长江日报;2007年
4 吴英;对马克思“分工—阶级”理论的再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山东 周长刚;浅析生产关系两层次[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迎春;技术与资本的共谋及其对现代性的建构[D];复旦大学;2010年
2 武建奇;马克思的产权思想[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石敦国;时代困境的实践反思——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话语[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杨建梓;寻找回归之路[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5 袁凌新;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科学范式[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兆山;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科技革命视野中人的解放问题探索[D];清华大学;2004年
7 李志军;回到前哲学的政治[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青;异化根源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玉英;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当代人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
本文编号:2474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74058.html